上理要闻

【上理这十年】人才引领驱动 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2022-10-181599编辑:董真摄影:王博

国家级人才净增50人次,专任教师净增7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12年51%,提高到2022年的78%;拥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由2012年的17%提高到2022年的39%……十年来,学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比例持续优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坐标轴上的数字记录了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的成效,从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生态,一连串的举措正加速将这里打造成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汇才聚智 人才雁阵格局逐步形成

十年来,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人才强校始终作为学校的主战略位列四大战略之首,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上下足了功夫,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同时加强对校内优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打造高水平“人才雁阵”,将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

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2019年以来,面向全球成功引进多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截至目前,学校有两院院士12人,国家级人才63人次,省部级人才197人次,高被引科学家6人,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顾敏团队为例,自2019年加盟上理工以来,团队紧密对接国家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需求,促进上海在人工智能这一方向的研究与产业转化,也构建了人才队伍的“强磁场”,如今,一批年轻学者成长起来,团队发展到近40人,获得纵向科研项目57项,科研经费共计9623.6万元。

光子芯片研究院举办首届“格致荣誉奖章”颁奖仪式

此外,学校在人才培育上积极谋划,优化战略科学家成长环境,构建成长梯队,培育了张大伟、艾连中等一批“本土”国家级人才。借助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东风,学校围绕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学科方向获批18支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组织“领军人才+青年精英”的力量,形成资源共享、人员流动的良好氛围,在承接大型研究项目、建立基于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研究平台等方面成效显著。


引育并举  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

在沪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者在线讨论交流,在连续三年“不见不散”约定的背后,论坛已成为学校青年人才引进培育的重要平台。十年来,学校聚焦青年教师培养,构建政策育人、团队育人、制度育人的全方位培养体系。

第三届沪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系统科学专场)

学校厚植人才成长成才沃土,实施校内青年教师培养的“思学计划”“志远计划”“乘风计划”,构建覆盖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努力让更多“千里马”在建设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征程中竞相奔腾。管理学院赵靖老师博士毕业进入我校工作,先后受到“思学计划”“志远计划”“乘风计划”的持续资助,短短几年内已成长为教授、博导,并获批“国家优青”。校内培养“三大计划”实施至今,学校共资助青年教师200余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效逐年显现。十年来,青年教师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13人次,获批省部级人才计划超过200人次。

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培养“三大计划”

学校抓好首聘期考核,激发青年教师内生动力,让他们在职业发展黄金期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以2022年我校教师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情况为例,首聘期教师占比为77.8%。学校还实施了职业年金制、青年教师助教制、科研配套制、首聘底薪制,解除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新进教师、首聘期教师、创新团队教师在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表现突出(图为各类教师获批立项比例)

博士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学校修订和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加大博后引进及“沪江博士后”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力度。2019年以来,沪江博士后、师资博士后进站共计75人,依托健全的博士后制度和高水平、多样化的博士后项目,博士后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被持续激发。近五年来,30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3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人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博士后队伍的科研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显现,已成为学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生力军和师资队伍的“蓄水池”。


深化改革 人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如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机制改革,优化评价导向,犹如激活一池春水。近年来学校颁布一系列扶持文件,持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科研活力和工作热情。

学校建立人才特区,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为人才“松绑”,在科研经费、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科研团队管理等方面放权。创新工作模式,打造“带头人+执行人”模式,引入“团队+个人”模式,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致力于创建特色学科平台。在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领域开辟“人才特区”,有效推动了太赫兹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工作、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机器智能研究团队研发的“小丘”机器人打破人机连续对打吉尼斯世界纪录,“小贝”机器人受邀参展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2)。

太赫兹技术运用于地沟油检测、人参皂苷含量检测等领域

机器智能研究院“小贝”机器人受邀参展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铺就人才“多赛道”是学校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的又一具体行动。学校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探索实施分类评价制度,为各类人才开辟发展通道和进步空间。设置教学、工程、学术“三大擂台赛”以及“高水平代表性成果”职务晋升通道,面向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开辟引进人才职务聘任“绿色通道”。十年来,共有126名教师通过正常晋升以外的各类通道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分类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发展通道不断拓宽,形成了“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学校坚定不移贯彻人才强校主战略,构建了一支由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努力将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未来,将继续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为助力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助力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新闻中心、人事处

制图: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