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毕业季,他们把“战疫”思考写进论文

2022-05-20 751 文: 图: 编辑:董真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毕业季的“重头戏”,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面临毕业的同学们或在寝室中对论文进行反复审校,或为答辩进行最后的预演,努力为大学生活画上满意的句号。

在上理有这样一群毕业生,他们开启专业“雷达”扫描出新冠疫情相关的学术视角:利用生物传感器寻找更简单有效的核酸检测方法、设计可以自助采样的便捷机械臂、研发出对抗新冠病毒的“多肽候选药”……把对“抗疫”的思考写进了论文里,把大学赋予的创造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


毕设的“天花板”?成果斩获两篇SCI一区

紧盯新冠病毒检测的创新方法,光电学院研究生张傲毕业设计中的成果,相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区期刊《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应用表面科学》(Applied Surface Science)发表,被不少同学打趣说是“毕设天花板”。


张傲在进行理论仿真实验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日日夜夜的努力。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存在检测仪器较贵、耗时较长、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要求高等局限性,冯吉军教授课题组便和交大医学院团队开展合作,寻找更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和冯老师讨论后,我们利用锥形光纤孵育适体检测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以专业力量为战疫作贡献。目前,这个生物传感器能在3分钟内快速有效检测复杂样品,并有望进一步市场化。”

疫情的特殊时期,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沟通也转为线上。为了保证毕设的顺利进展,冯吉军老师还向学院申请,将实验室的仿真服务器保持开启状态,方便同学们在寝室也能验证实验结果,“做得怎么样啦?”“有什么进展”成了冯老师的“口头禅”。


微型光纤传感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工作过程图


“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冯老师帮忙解决,每篇文章他都上手帮我们修改了十来遍,有时候半夜给他发论文,发现第二天早上六点就已经回复了。”张傲感慨道。


用机械臂采样?师生联手让“脑洞”成为现实

点点手机预约核酸检测,来到自助检测机器前,由机械臂进行无人采样,并实现自动化检测……这一幕场景不是凭空想象,出现在版艺学院本科生刘梦园的毕业设计中。

“指导老师提到平时做核酸会遇到核酸点排队时间长、采样‘大白’工作量大等问题,那么作为工业设计的同学,有没有办法疏通这些核酸检测中的‘痛点’呢?”于是,刘梦园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前沿技术资料,设计了自助核酸检测系统,以机械化、自动化方式实现无人采样与检测,整合采样与检测两大独立模块,降低原有核酸检测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并通过分流方式承担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刘梦园在毕业设计中设计自助核酸检测系统


对医疗产品的设计语义不是很擅长、对产品的形态创新还不够……疫情卡在了毕业设计最紧张的节点,刘梦园就和指导老师汤浩一遍遍地进行线上讨论,一点点地理顺设计思路。“工业设计本来就是探索创新的学科,疫情下各方面条件有限,却也孕育着可能性的无限,我们就想从专业角度优化核酸检测体验,让同学们的设计课题体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汤浩老师感言道。


论文写完“坐等”毕业?专业成果不能只落于纸上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自己的研究能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做出贡献,那将是给大学生活交出的最有意义的答卷。” 健康学院毕业生杨晓辰在答辩前感言道。他的导师李代禧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病毒爆发之后,一直钻研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受导师的影响,杨晓辰在构思毕设选题时,就把大方向瞄准新冠病毒药物研发领域。


新冠病毒RBD与抗新冠多肽(上)和ACE2(下)的结合模式


尽管专业内部常说“食药同源”,但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杨晓辰来说,药物研发是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领域。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决定从对大分子“多肽”进行筛选入手,啃下这块“硬骨头”。“李代禧老师在这个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能给与我科学的指导。”杨晓辰回忆道。不仅如此,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李代禧老师组织所带的6名本硕毕业生每周召开线上会议,将近3个小时时间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学所长陆续汇报进展、互相碰撞灵感。当杨晓辰卡在了“运行分子模拟程序时无法得出结果”这一过程时,也是通过大家的融合交流让他迸发出新的解题思路。


李代禧每周与学生召开线上会议


或许会有人说,毕业论文写完就“坐等”毕业了,但是对于杨晓辰来说,并不满足于成果只落于纸上,他制作出的“多肽候选药”成品成为了李代禧老师团队的“最有潜力的研究成果”,已被送到深圳某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距离成为真正的为民所用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又进了一步。


“宅寝”论文怎么写?导师秒变业务指导师和心理疏导员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对公共交通线路都采取了相应的限流措施,即便是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人们也对客流量巨大的公共交通也存在担忧,那么在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之外,还有另外的出行方式吗?作为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陈静怡把这一“担忧”写进了论文里,致力于研究“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拼车应急管理与调度优化”。


陈静怡在修改毕业论文


拼车出行过程中会和其他人接触,当拼车者中有潜在风险乘客时尤为危险,那么对传统的拼车调度模型进行怎样的改进,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安全呢?在导师袁鹏程的悉心指导下,她构建了考虑乘客风险等级因素的拼车模型,设计不同的拼车匹配方案,以降低乘客的出行风险。当被问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最深的感触,陈静怡说:“受到疫情的影响,面临着实验室关闭、调研中断等困难,导师秒变为业务指导师和心理疏导员,不仅从专业上启发我的思路,让我‘宅寝’也能‘行万里’,同时也从心理上鼓励我调整写作心态,他的支持让我能顺利走过毕业前的这段时光,真心感谢老师。”


医疗废水如何处理?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防线”

疫情下的医疗废水处置和平时有什么区别?目前医院污水处理的设备能达到防疫要求吗?这是盘旋在环建学院本科生郎宸明脑海中的疑问,在导师朱学峰给出几个大致研究方向后,他果断选择以医疗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为毕设选题。


郎宸明在与导师沟通毕业设计研究思路


选题提交之后,研究思路始终未能成形,这让初次进行毕业设计的郎宸明直“犯迷糊”:“朱老师建议我将研究的侧重点从污水成份转变到封闭环境处理上,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结合污水处理的工艺,重新进行了一些封闭设计和后端消毒。”

疫情期间,无法去医院实地考察,朱学峰老师就为他联系好医院的技术人员,进行在线交流;去图书馆找资料存在困难,就帮忙搜集提供相关资料,启发他的研究思路。“正是老师和学校的帮助,才让我们做毕设的体验更加‘丝滑’,我也会将研究深入进行下去”,谈及人生的“下一步”,郎宸明选择将来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学以致用,为环境治理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来源:新闻中心

文:董真、李卉云、张凡非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