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学习强国丨上海理工大学:从创新理论中汲取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2020-10-11490编辑:董真摄影:

上理工大礼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产生的重大思想观点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理论、科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新理论学习中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创新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

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与学校的立德树人的宗旨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建设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上海理工大学注重将“思想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三全育人”体系日趋稳固和完善。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担当,与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确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顶层设计,目前学校制定了课程思政行动指南,课程思政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为全面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了抓手。目前学校成功构建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的显性价值引领和“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专业课程隐性价值渗透的有机融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走在前列、走在深处,形成上海理工大学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正面、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

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职能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新变化,围绕学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提高师生投身学术、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设置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项目课程是指高校教师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将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转化为本科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师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把项目研究中蕴含的研究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与手段等融入课程教学。目前,学校已经设置了首批项目课程108门,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促进相关课程的自主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二是设置产业学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产业学院是为了有效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高校和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设立产业学院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方面实现共享,在资源方面实现共用,在信息方面实现互通,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产业学院的设置能有效打通高校和企业的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企业发展储备大量的优质人才,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与社会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让教学、科研等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理工大学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实现合作共赢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方面,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打破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地之间的“围墙”,交叉合作,联合攻关,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五年来,跨学科交叉创新硕果累累,在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学科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学校按照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强调的“加快推动科研成果高效高质产业化,更好支撑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发展”的要求,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立交桥”,避免转化断链,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方面,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沪、皖、苏三地建成“一园六基地”,设立了遍布长三角地区的29个技术转移工作站,其中长三角建立有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此外,学校形成了技术转移网络创新枢纽,大学科技园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上下功夫,整合园区企业资源,主动承载、主动对接和主动服务平台公司的落地项目与产业化企业,促进技术研发转移。在改革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方面,学校出台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率先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改革,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开出“良方”,解决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收益分配一直是“最后一公里”难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创新理论为我们阐释了新时代要让人民群众更满意,就要更适应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孙跃东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068423462321987010&item_id=1806842346232198701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