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理学院:“溶盐入汤”的数理化, 让学生“有理”走遍天下

2020-08-181705编辑:王博摄影:

“我们赖以生存的浩瀚宇宙,是地方天圆?还是漫无边际?”“化学家卢嘉锡院士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不畏清贫,不惧艰险,投身科学,成绩斐然。”“我们可以借助对数据和传染病模型进行数学建模,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这些有趣且意蕴丰富的小故事竟然发生在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老师的课堂上!有了这些把道理装在趣味中的“思政”小故事,一方面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理化课程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更有盐味”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更“懂理”、更“讲理”:不仅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小道理”,更是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大道理”。


加入“人文”佐料,让物理课散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馥郁气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当你听到老师念这首诗,千万别以为走错了教室,这是《人文物理》的课堂上,理学院童元伟老师借用对仗工整的古诗,反映世界的对称美。童老师娓娓道来,台下坐着的文科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物理世界的神奇,更体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文物理》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主要针对大一新生,意在让非理工科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整体了解,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童老师潜心挖掘和充实思政育人元素,将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合。

“在历史长河中,有政权的兴衰,有各种变革,但唯有科学探索是一直没有停歇……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毅的可贵品质。”唐怡菲同学在《人文物理》课程的学习中领悟到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在完成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写作、PPT制作、课程汇报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完成了自我学习、自我蜕变、化蛹成蝶的过程,从单纯地听教师在课堂讲授,转变为自我学习与分享的更深层次的过程。”童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汇报学习收获与感知,并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汇报材料的完备性、专业性等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这一举措获得学生的积极回应,两年多来,共有40余位同学参与课程优秀申报并进行论文答辩,取得良好效果。

《人文物理》课程开设两年多来,已累计挖掘、收集课程思政元素相关视频资料超过800分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整理课程思政元素,使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节课程中都融入思政元素,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童元伟老师说道。

学生进行《人文物理》课程作业汇报


加入“校史”佐料,让化学课成为校本文化的“活”教材

“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沪江大学,她的化学学科极为辉煌。从沪江大学走出了诸如戴立信、郭慕孙、侯祥麟、胡壮麒、黄葆同院士等一大批知名的化学学者和行业精英……”这是理学院缪煜清老师《人类文明与化学》的课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沪江化学史的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且这些真实的校本文化案例,让大学生们更有亲近感,在学好化学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缪煜清老师介绍道。

早在2012年,缪老师就开始进行沪江化学史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融入到实验室文化中、融入到教学与科研团队中、融入到学科建设中,培养师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爱系、爱学科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荣誉观念与使命意识。

“化学不是一个个被封装的试剂,而是成为了一种传承!”姜沐阳同学在《人类文明与化学》课程的结课作业中写道。在《人类文明与化学》课程中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沪江化学史教育内容,也为《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及其相关课程提供了生动的校本思政教育素材。缪老师带领年轻教师组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特色团队,开展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实践。他们采取组织学习、教学研讨、课程观摩、个别带教等多种方式交流互鉴,凝练沪江化学史育人素材,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缪煜清老师还带领师生走访沪江校友,调研沪江化学史料,组织编写《沪江化学史略》。依托丰富的史料,在缪老师的牵头下,学院将理科实验中心化学实验室走廊打造成沪江化学杰出校友墙,该楼宇文化的着力点既与师生的文化需求相一致,也与大学的精神风貌相匹配,切实发挥了大学文化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内化作用。

缪煜清老师在给学生上《人类文明与化学》通识课


加入“创新”佐料,让数学课成为助力解决工程问题、社会问题的金刚钻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北宋学者欧阳修的名句,然而,为同学们讲解的却是一位数学老师。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数学建模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天文学知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别确定“月上柳梢头”和“人约黄昏后”发生的日期与时间,而这正是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道题目。像这样有趣的问题还有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等。老师们引导学生从精确的数学视角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相关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重大工程的伟大成就、重大展会所展现的综合国力。而运用数学建模解决“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垃圾分类的优化”“葡萄酒的评价”等问题更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学好数学的社会价值。

“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将数学建模思想很好地融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为学生开设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竞赛与实训》公选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理学院章国庆老师讲到。利用课余时间,理学院的老师们还对数学建模爱好者进行数学模型、建模软件、文献查阅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并以数学建模社团为载体,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座和研讨班,组织学生拓展学习并参加竞赛。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建模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数学的氛围更加浓郁;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问题不仅是学科问题、专业问题,学好数学对于解决很多工程问题、社会问题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理学院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作为我校七个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学院”之一,理学院不断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打造4个领航团队、22门示范课程,涵盖数理化所有学科和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理科思维和大数据素养的发展型人才。“我们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课外辅导为助力,抓好师生共同体建设,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学院副院长章国庆讲到。依托学院“格物致知、理崇至真”的学院文化,让每一位教师在课程中找到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并落到教学中。

“作为承担全校数理化基础课教学的学院,其重要性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做好示范课程建设,学院持续开展教学竞赛、集体备课、教学质量大讨论、集体阅卷、竞赛辅导、班子听课等多项措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理学院的顾铮先老师说过‘好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种课程思政’,下半年我们将打造理学院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挖掘更多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课程思政案例,让数理化课程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公式和方程。”理学院党委书记刘德强说道。


供稿:新闻中心

文: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