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5.10.29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终审决赛在长沙、重庆、上海等地陆续落下帷幕。我校参赛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从全国7000多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2项,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勇于攻坚、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揭榜挂帅”专项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投身科研攻关一线,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本届赛事聚焦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强国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机器人、生
  • 2025.10.27
    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升温压力,《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消耗激增的挑战,传统的主动冷却设备(如空调)在消耗巨量电能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迫切需要更绿色、高效的替代方案。近日,智能科技学院顾敏院士、张轶楠教授团队在光学领域知名期刊《PhotoniX》上发表题为“用于被动辐射冷却的可扩展、超薄、高选择性和高发射性的微球-聚合物耦合超表面薄膜”(Scalable, ultrathin, highly selective and em
  • 2025.10.22
    10月20日,2025年度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落下帷幕,来自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学生团队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无趣面板——基于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运维管家工具”项目,从众多顶尖高校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该赛道国家级一等奖,展现了上理中英学子的卓越创新能力。本次“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于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市徐汇区举行,发榜单位共39家,发布榜题数3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吸引了全国506所高校的2230支团队、13000余名青年学生报名参赛,竞争尤为激烈。自2021年起,共青团中央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设置“揭榜挂帅”专项
  • 2025.10.22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不再依赖庞大的机房服务器,而是装进一块巴掌大小的芯片里,以光速完成运算——那会是怎样的体验?或许你拿着手机,就能随时调用一个“光学超级大脑”,处理海量图像,相当于在一秒钟里看完一部电影的上万帧画面。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团队在国产国际顶级光子学期刊eLight(影响因子32.1,入选两期卓越计划)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发出一种三维高通量垂直集成光芯片,成功实现了每秒2500万帧图像处理的惊人速度。这块“光学GPU(光学图像处理器)”,有望为人工智能和算力的发展带来全新可能。论文第一作者董毅博博士介绍,这项研究将一个原本需要一整张桌面才能搭建的光
  • 2025.10.22
    近日,第三届芯片大会暨Chip 2024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颁奖典礼于深圳举行。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在会上做了题为”片上光学人工智能:计算和存储”(On-chip op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ation and memory)的大会报告。会议期间,Chip期刊正式发布了“Chip 2024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及“提名奖”名单。由顾敏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Pb级超分辨三维纳米光子存储器技术”成功入选“Chip 2024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
  • 2025.10.20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苑丁教授,被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IAAM)授予“2025年度先进材料大奖”(Advanced Materials Award-2025),以表彰其在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原子级超薄材料研究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0月13日至15日,苑丁教授受国际先进材料协会邀请,出席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波罗的海系列会议”(Baltic Conference Series),并作题为“原子级超薄材料双缺陷结构的原子尺度解析和活化机制研究”(Coupled Structure
  • 2025.10.16
    10月9日至13日,第19届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举行。作为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与嘉峪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嘉峪关市体育局承办的全国性高水平赛事,本届比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09所高校的8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领队参与,堪称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领域的巅峰对决。健美锦标赛全体照我校11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队,出战甲组(本科组)赛事。他们沉着冷静、奋勇拼搏,以卓越的竞技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赢得了全场瞩目,展现了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的精神品格与追求卓越的体育风范。最终以7金4银1铜以及4项第四名、1项第七名、1项第八名的优异成绩,在全国高校中脱颖而出,学校代表队获得甲组(
  • 2025.10.15
    近日,第八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层层选拔和国赛现场答辩,我校出版学院李文嘉教授主讲的《家具设计》作品荣获国赛一等奖,青年教师章雄主讲的《剪辑的概念》获上海市二等奖。本届比赛参赛作品总计4581件,有效作品3601件,参赛院校共574所、参赛教师5620人;国赛入围作品695件,涉及304所高校,历经省级选拔、全国初评、全国总决赛等多轮严格评审,最终确定各奖项归属。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NCDCTS)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数字创意专业委员与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办,并经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定,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及《全国普通高校教
  • 2025.10.11
    近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公布了第十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奖名单。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色,共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0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上理工荣获优秀组织集体奖,陶海峰、缪珂、崔天宇、董冰洋等4位老师获优秀组织个人奖。
  • 2025.10.10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先后公布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计11个项目获批,年度项目获批总数创历史新高。其中,我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0项,覆盖3个学院、6个学科类别,包括国社科重点项目1项(9年来首次获批该项目)、一般项目5项、青年项目4项。同时,我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年度项目1项,为学校11年来首次获批该类别项目。下一阶段,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谋划学校“十五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更多贡
  • 2025.10.09
    近日,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上海理工大学张大伟教授领衔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常琛亮特聘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赵陈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可直接将二维图片转换为全彩三维全息图像。相关研究成果以“二维图像到彩色三维全息的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方法”(Conversion of 2D picture to color 3D holography using end-to-e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为题,发表在高影响力光学期刊《PhotoniX》(中科院1区期刊,影响因子19.1)上。
  • 2025.09.30
    9月29日,上海理工大学窦世学院士、吴超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诱导构建致密原始固态电解质界面用于高功率安时级无负极钠金属电池“(Dipole-dipole interaction-induced dense primitiv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 high-power Ah-level anode-free sodium metal batteries)。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大学联培的黄嘉文博士,论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通讯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院的窦世学院士和吴超
  • 2025.09.3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将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堂中。近期,学校在上海市级多项课程评选和展示活动中屡创佳绩,新增一批高质量课程建设成果,持续夯实课程根基。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果。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第二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入选名单”中,我校6门课程入选,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上海理工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先后获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上海
  • 2025.09.29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5)。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以下简称“环建学院”)在此次评选中表现卓越,共有3位学者入选“学术生涯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有10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彰显了学院在工程、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强劲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该榜单基于全球学者的引用次数、h指数、hm指数等多种关键科学影响力指标,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