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4.07.21
    2024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赛区决赛于7月11日在“上海硅巷”进行路演评审,于7月12日下午举行颁奖仪式,我校中英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蔡卉受邀出席。中英国际学院学子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近200名青少年创客中脱颖而出,斩获上海赛区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荣获特等奖的团队将代表上海赛区于8月参加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英国际学院共有16支队伍、近80名学生报名参加大赛。自5月赛事启动以来,参赛师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投身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的备战中。学生们展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和自驱力,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社会福祉、环境保护等领域,从项目构思的精细打磨到技术实现的严格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学院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与支持。通过多轮次的讨论、修改与模拟演练,各参赛团队的协作能力显著增强,项目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中英国际学院将始终贯彻落实学院“创业与创新”的育人理念,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化办学优势,切实提升学院
  • 2024.07.14
    2024年7月12日至13日,“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安谋科技杯”上海赛区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沪上13所高校的研究生学子带着最新电子设计作品现场角逐,最终评选出上海赛区一等奖队伍55支、二等奖队伍81支、三等奖队伍77支,20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赛事还评选出了55位优秀指导教师和6家优秀组织单位。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是学位中心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也是研究生阶段最高国家赛事之一。在上海市学位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支持下,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电子学会共同承办了研电赛上海赛区的比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刘霆轩、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创新创业部部长姚栋华、上海市电子学会秘书长刘一清、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彭宗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崔国民、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德强、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张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夏鲲以及来自各高校、企业的27位评审专家,多家媒体和
  • 2024.07.11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2024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共评选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门、教学名师40名和课程示范团队117个。其中,我校获评4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名教学名师和3个示范团队。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高校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先后出台《上海理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和《上海理工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加强课程思政质量工程建设和培育,现已经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名师1人、示范团队1个,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7门、教学名师7人、示范团队11个,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4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9项。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夯实示范项目建设落地,培育打造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本科生院(教务处)
  • 2024.06.30
    近日,2024“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赛决赛评比结果公示,出版学院师生在本次大赛中表现优异,再创佳绩,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9项,获得上海赛区一等奖19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42项,共计国家级等级奖项35项的优异成绩。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数量较去年增加一倍,上海赛区一等奖数量较去年增加164%,整体获奖数量与质量均创新高。“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以下简称:米兰展)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并主办,作为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旨在全面呈现、传播当代中国艺术设计风貌,推动国内外高等艺术教育的交流与进步,为中外设计院校共创发展理念、比照教学成果打造高地。面向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开放作品征集,作为教育部认定的56项高校学科竞赛A类赛事之一,“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也是检验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出版学院精心谋划组织各项赛事准备工作,赛课融合、以赛促教,教务、专业导师、学工组成的双创共
  • 2024.06.14
    由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张启明教授,智能科技学院、张江实验室光计算所顾敏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快速的卷积光学神经网络(ONN),这一技术在无需依赖光学记忆效应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散射介质后的物体进行高效、清晰的成像。这不仅是对传统光学成像技术的一次颠覆,更是卷积网络在人工智能中应用潜力的一次深刻展示。该成果于6月14日以 “基于超快卷积光学神经网络的非记忆效应散射成像(Memory-less scattering imaging with ultrafast convolutional optical neural networks)”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智能科技学院张雨超特聘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顾敏院士和张启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2024.05.29
    5月25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上海电力大学和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承办的“中天科技杯”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举行。本次大赛吸引了沪上21所高校参与,共计收到作品325件,参与人数近2000人。本次大赛中,我校学子斩获颇丰,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项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其中,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王佳韵老师指导,李慧妍、刘可欣、何杨、徐倩倩、张新琦等同学设计完成的作品《气源取水发电机——先进太阳能水电联产空气取水系统》获特等奖。该作品立足于全球水资源发展与能源短缺的实际需要和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目前全球现有吸附剂水蒸气捕集量低、成本高、循环性能不稳定等研究困境,创新地开发了新型水凝胶-盐复合吸附剂,在实现高效空气取水的同时,稳定输出绿色无污染的清洁电能,将其应用于便携式太阳能空气源水电联产系统,形成了低温驱动的空气取水技术与湿伏发电技术耦合的设计方案。作品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最终达成低能耗高回报的水源与电能供给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极强的经
  • 2024.05.28
    5月25日至26日,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决赛在长安大学举行,我校管理学院李文翔、董洁霜、刘魏巍指导的两支参赛队伍和机械学院刘哲、高大威指导的一支参赛队伍再创佳绩,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也是我校认定的纳入高教学会竞赛评估的A类学科竞赛,旨在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与发展。本届大赛以“高质量发展、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主办,长安大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高校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院长分会承办。今年,共有来自全国159所高校的1186个作品报名参赛,涵盖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各个方面。经过各参赛学校校内选拔推荐和全国初赛双盲网评,最终有97所高校的242件作品成功晋级决赛,入围率仅为20%。3月28日-4月15日期间,管理学院牵头组织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上海理工大学校内选拔赛。经过初评,共有8组来自不同赛道的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初赛。在全国网评后,我校共有3支队伍脱颖而出挺进全国决赛。决赛期间,在我校指导老师指导下,参赛团队出色
  • 2024.05.22
    5月21日,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决赛成绩揭晓,我校2022级光电学院研究生谢奕星荣获全国特等奖。在该项赛事中,我校研究生经历了校内初赛的激烈竞争和上海市复赛的高水平角逐,表现非常优秀,李亭萱、翁琳琳、谭佳豪、李亚楠、马佳欢等5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李炅等30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蒋烨倩等50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作为国家级A级的外语类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旨在提高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1999年创办以来,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水平院校的积极参与。近年来,在研究生院和创新创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外语学院积极深化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韩戈玲副院长的带领和支持下,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团队和导师们组建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指导团队”,辅导我校研究生们在各类国家级英语赛事中为学校争光夺彩。这支专业指导团队在赛前广泛宣传动员,吸引了991名研究生踊跃报名参赛。在决赛阶段,指导教师们通过“专题讲座+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辅导模式,在有限的备赛时间里为学生
  • 2024.05.17
    近日,我院硕士生黄周俊在国际顶级期刊纳米能源(Nano Energy,IF = 17.6)发表“一种兼具高密度电量输出与良好环境适应的超级湿度发电水凝胶”(A hydrogel-based moist-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uperior energy outpu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上海理工大学张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共同指导完成,我院王佳韵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张杰老师为联合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52376206)的资助。大气中水气资源丰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湿气发电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大气中的水分,通过湿气吸附过程诱导的离子迁移输出电能,满足微型器件的用电需求。近年来,湿气发电技术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器件输出功率低,环境适应性较差,这些都阻碍了湿度发电技术走向实际应用。开发具有高性能与强环境适应性的发电材料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将二氧化硅纳米纤维、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浸渍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基质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种高效发电薄膜。由该薄膜构成的湿度发
  • 2024.05.16
    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部署,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体系中,出版学院环境设计系将教学实践、学术研究、学科竞赛进行有机融合,其中,李文嘉教授团队聚焦乡村设计扶贫,在《遗产科学》(Heritage Science)发表题为“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设计扶贫与手工艺振兴:基于嵊州竹编的案例研究”(Desig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aft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China from an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Bamboo-Weaving in Shengzhou)的研究成果。李文嘉教授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团队硕士研究生生为主要研究成员。设计扶贫(DPA)正在成为乡村社会创新的积极推动和有效的实践形式,该论文探索乡村设计扶贫的组织策略与实践机制,创新性地将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 Theory,ANT)引入乡村社会创新研究,立足中国乡村社会关系,通过设计介入作为关键协调者参与行动的视角,对乡村行动者网络建构与参与式转译的扶
  • 2024.05.13
    近日,材化学院本科生余子琪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22.1)上发表了题为“Gemstone nanoflower-shaped ZnIn2S4/CuS heterojunction with ultralong lifetime of photoinduced carriers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具有超长寿命光生载流子的宝石纳米花状ZnIn2S4/CuS异质结用于光催化析氢)的研究成果,导师廉孜超特聘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材化学院为唯一完成单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光催化析氢反应(HER),将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为绿色氢能,是极具前景的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新方法。然而目前,HER的低效率依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大瓶颈。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成为突破该瓶颈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前期深入研究,课题组巧妙制备了以p型半导体CuS为基底原位生长n-型半导体ZnIn2S4颗粒的宝石状纳米花,其具有高比表面
  • 2024.04.22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申报,我校出版学院熊承霞副教授撰写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造物’研究”丛书》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造物’研究”丛书》为熊承霞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造物”研究(20YJA760090)”的研究成果,丛书共4卷(册),合计96万字,熊承霞副教授为丛书唯一作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造物’研究”丛书》丛书,基于著作人近年的研究思考和研究理论方法的实践:综合艺术学+人类学+考古学+设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古代造物及其思想源流展开探源研究,试图揭开先民借助神话表述造物的动机、逻辑和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丛书涵盖新石器以来中华先民展现在生存工具、交通工具、空间原型、建筑语义、服饰女工、象征思维、文化编码等中华文明的造物思想和智慧,力求通过中国文化大传统前代的造物以及神话叙述文本,聚焦中国古代蒙昧和野蛮时期的造物对象,透过造物对象还原“中国风格”,探明中华文明本体的中国风格生成、呈现特征、文化基因、观念意识等,用设计学的
  • 2024.04.22
    4月20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在山东大学举行。我校学子崔英泽获全国一等奖(数学高年级),胡杨获全国二等奖(非数学类)。 理学院历来重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在本科生院(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团委以及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理学院积极筹备,精心组织,打造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指导团队,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校赛-市赛-国赛”三级竞赛培养体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展示了我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效。
  • 2024.04.12
    ​近日,理学院教师李殷翔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目为“拓扑笼目结构金属ScV6Sn6中声子促进的电荷密度波”(Phonon promoted charge density wave in topological kagome metal ScV6Sn6)的研究成果。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胡勇博士、香港城市大学马均章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学李殷翔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胡勇博士、史明研究员和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吴贤新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