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接力“西行”,书写教育援疆的“上理答卷”

2025-08-01 79 文:张新妍、张瑜晶 图: 编辑:张新妍

让喀什大学工科专业从无到有,把科研实验室建在戈壁滩上,培育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打造“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十多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支援新疆战略部署,以“人才援疆、科技兴疆、文化润疆、教育支疆”为己任,选派一批批优秀干部教师远赴新疆喀什高校接续奋斗。他们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为喀什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上理力量”。

上理工校领导慰问援疆教师

学科拓荒:点燃工科教育星火

2014年,任青老师带着一个沉甸甸的任务来到尚无工科院系的喀什大学(时为“喀什师范学院”)——“一年内筹建南疆首个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摸清当地产业对土木人才的需求,任青深入喀什各类企业调研,他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验室建设标准、赴西北五省招聘师资并为喀什大学土木系引进了第一名博士:“那段时间,工作千头万绪,时间就是命令。我和同样来自上海9位援疆老师并肩作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以赴推进筹建工作。”仅仅8个月时间,土木工程系就正式挂牌了。这一“上海速度”为喀什大学工科教育开辟了崭新道路。

“看到土木工程专业从蓝图变为现实,参与奠基的学院拔地而起,迎来一批批充满朝气的学子,想到他们未来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所有的付出都充满了意义。”任青谈道。

任青在工作

专业体系像星火蔓延,学科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2023年,喀什大学建筑学院甫一成立,周奎老师就上任了副院长,全力投入学科“拓荒”,推动专业集群发展。在他的主导下,建筑学专业当年成功招生,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次年获批招生,“土木工程+建筑+城乡规划”的学科链条一步步成型。为提升学科影响力,他积极搭建校际合作桥梁,促成喀什大学建筑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把内地的优质教育资源“牵”到了南疆的课堂上。

周奎在上课

如今,喀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成为该校转型试点和重点建设专业,累计培养的千余名毕业生多数扎根南疆建设一线。

科研破局: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

学科布局规划好后,还需依靠高水平的科研作为发展引擎。上理援疆教师坚持将科研与地方需求深度绑定,全力助推攻克技术难题,培育科研团队。

2020年,饶平平老师一进疆就带着喀什大学教师团队扎进了实验室,从文献检索、修改论文框架到调整数据图表,他手把手带教。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团队聚焦边坡沉桩稳定分析和汞污染去除技术,在本学科高水平杂志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实现了喀什大学SCI论文零的突破。同年9月,饶平平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体雷电冲击致灾机理及力学性状演化规律研究》获批,成为该校首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建筑及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他的带动下,“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的氛围逐渐在校园里浓了起来。

饶平平(第一排右三)和同学们在一起

自2021年8月援疆至今,璩继立教授的科研硕果也从南疆的黄土里“长”了出来。面对当地生态治理的迫切需求,他牵头申报的自治区科技厅项目《喀什地区微生物矿化固沙防尘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立项,研究的“微生物矿化固沙防尘”技术,能让微生物在沙土里形成“黏结层”,既防沙又改良盐渍土,实现了该技术在喀什地区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突破性进展,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他带领团队累计主持省部级以及市级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璩继立获“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并受聘为“天池英才”特聘专家。

璩继立(左)参与喀什地区科技局项目答辩  

在导师璩继立的影响下,陶焕博士在孩子仅8个月大时就毅然打包行李赴疆参与项目研究:“璩老师虽已达到退休年龄,但仍坚信‘边疆教育需要持续投入’,愿将余生精力奉献给喀什。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参与到边疆建设中,是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陶焕(左)与导师璩继立开展“微生物矿化固沙防尘”技术研究现场合影

上理援疆教师的科研始终贴着地方建设需求走,促成了上海理工大学与莎车县林草局、喀什大学、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申报自治区科技厅厅地联动项目“新疆地区沙漠土壤化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示范应用”,计划在莎车县共建100亩试验田,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边疆生态建设。

铸魂育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边疆建设者

上理援疆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边疆教育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以培育更多“留下来建设家乡的本地人”。他们的课堂不是脱离南疆的“空中楼阁”,而是把思政课、实践课、产业课“揉”在一起,致力于培养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能成才”的边疆建设者。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宗祥积极推动“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发展水平,并定期召开“院长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的诉求,即知即改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邵俐在新生开学第一课上,拿着南疆建设的规划图,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毕业以后可以为家乡做什么,帮助学生克服对专业前景迷茫,并制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当地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饶平平将思政元素融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堂教学,该课程在学生评教中排名学院第一,并依托上理工产教融合经验,将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周奎着力构建“校地融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推行“小班化教学”“企业专家授课”,带领学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能力……

彭宗祥为同学们作报告

邵俐讲开学第一课

刘俊在新疆

近日,随着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正式揭牌,校地学科合作进入长效化、规模化发展阶段。多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援疆教师培养的学生多数选择留在当地工作,成为建筑、规划、土木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为边疆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向下扎根打造“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上海理工大学援疆教师注重通过“传帮带”全方位带动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中组部第十一批上海市援喀什教育帮扶人才工作队队长彭宗祥组织建立上海援疆“师徒结对”“团队带团队”帮扶机制,在工作队员的倾力带教下,带教徒弟中近日相继获得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个纵向课题、第一笔横向科研经费、第一项发明专利、第一次青教赛教学奖;在筹建喀什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初,任青赴西北五省“招兵买马”,为专业组建了初始师资团队,同时制定详细的师资培养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璩继立被聘为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后,将40多年的教研经验倾囊相授,援疆期满后,他积极回应师生期盼以银龄教授身份继续在喀什大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申请专利、晋升职称;作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建筑钢结构专业主任,刘俊敏锐洞察新疆行业产业对钢结构施工人才的迫切需求,牵头组建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常态化周例会和学术沙龙制度,激活教师队伍内生动力……

“如果仅靠援疆教师的孤军奋战而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那么援疆工作终将难以为继。唯有打破‘人才断档’的困局,在此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学队伍,才能让喀什建筑学院真正实现自立自强,在西部大地上扎下深根。”作为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督导,邵俐周奎老师不仅传授喀什大学青年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还从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科研奖项申报、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他们号召学院教师担任助教,旁听学习,将“工程力学”等“专业硬课”打造成具有学习价值、思考价值、教育价值的金课,彰显课堂育人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教师教学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理工大学坚持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持续深化教育援疆、科技援疆、人才援疆,一批批上理教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续奋斗,在边疆书写教育报国的壮丽篇章。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