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要闻

思政金课《大国制造密码》阐释“化学转化”的工程思维与育人智慧

2025-10-16 62 文:汪婷、郑本昌 图:王博 编辑:汪婷

从化学到化学工程,从材料学到材料工程,每一次‘从理到工’的深刻变革,都是一场场思维与文化的碰撞。”1016日,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思政讲堂,以《化学工程思维与文化》为主题,为学生们揭示工程学科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担当

生化环材是择业大坑吗?这些萦绕在我们心里的问题,通过校长的一堂课,我心里有了答案!校长以深厚学养剖析教育困境,强调化学并非枯燥无用,只要打破学科壁垒,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我们就能看到化学世界丰富、生动、有情有肉的真实图景。2025级出版学院程轶菡如是感慨。

朱新远授课

课堂上,朱新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经纬,将我校的工程教育传承、工程文化精髓以及“STEM”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深刻论证了工程思维不仅是技术之力,更是塑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石。他巧妙结合个人科研管理经历与吴蕴初、居里夫人等名人事例,引导学生超越个人得失,将自身发展“嵌入”国家大局,积极投身“卡脖子”技术攻关。

课堂现场

正如化学中的“转化”思维,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或可合成新物质。学校亦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视为一场深刻的“教育转化”。

近年来,学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以《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等精品课程作为关键“催化剂”,把思政元素作为重要反应成分,精准“注入”专业教学主阵地,有效激发教师挖掘课程文化基因的内生动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育人转化。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这一“反应路径”,构建以“思政实践第一课”为引领,融合“双创”课堂、“双百”调研、“双融”锻炼与“双师”评价的一体化课程实践体系。以此,将学生置于真实产业的“反应条件”下,充分锤炼其担当精神与创新能力。

这套特色显著的工程德育新模式,正如一场成分明确、路径清晰的“合成反应”,为制造强国持续输送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卓越工程师,持续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人才“转化”使命。

供稿单位:宣传部、材料与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