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场音乐融合导引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活动在中共一大会馆成功举办,将千年“非遗”导引法与红色文化教育创新融合,构建起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堂。此次活动由上海中医文献馆、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我校体育部进行跨界融合,活动由中共一大会馆承办,吸引了一大、二大、四大等部分领导与馆员超80人的参与。
《黄帝内经》指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存在精妙对应,不同音波通过共振可调节脏腑气机,实现健康促进效果。同时,导引与吐纳结合,通过吸气后,进行“呼、呬、嘘、呵、吹”的吐气发音练习,可以实现对五脏的调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奏家们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体五脏功能精准对应,通过《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经典民乐的创新改编,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五音疗愈系统”。我校巢氏导引法“非遗”传承人、徐海朋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此次活动导引法的编排,现场教学及互动,贯穿始终,成为音乐会的独特亮点。
五行理论指出:宫音在五行中属于土,与脾关系密切;商在五行中属金,与肺关系密切;角音在五音中属木,与肝关系密切;徵音在五音中属火,与心密切相关;羽音在五音中属于水,与肾紧密相连……在主持人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后,徐海朋副教授带领观众完成由“动”入“静”的赏析准备,同时运动中“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全部参与,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身体脏腑的对应关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切身体验。研究生梁爱祺表示:“感觉这次活动创新十足且震撼,我国的传统体育、武术、中医等都有许多宝贵的理论值得学习与传播,通过动作和音乐,可以使得这些理论变得更加可观、可感、可体验。”
我校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场成功的跨界实践不仅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又一生动的“上理案例”。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体育运动在传统文化演绎以及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