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TA从上理来】从黄浦江畔到世界屋脊,上理人以“青春之声”回应“时代之唤”

2025-10-14 76 文:张新妍、朱喆 图:封面图:王博 编辑:张新妍

从黄浦江畔到世界屋脊,有这样一群上理人,他们跨越山海开启一段理想与信念的“长征”:把初到的迷茫化作扎根的勇气,将思乡之情融进行走的足迹,用实干攻克基层难题……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镌刻进雪域高原的壮美山河间,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答卷。

七年,从“年轻气盛”到“方圆心定”的修行

【个人名片】郝登曌,1994年6月生,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共党员,2018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吉隆县贡当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派驻监察室主任、四级检察官。

今年7月,上海市慰问团走进西藏吉隆县,当郝登曌介绍自己“2018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在这片缺氧不缺信仰的高原坚守了整整7年。

“起初也是年轻气盛,带着对西藏的好奇和向往一头扎进来。”郝登曌坦言,初到岗位时懵懂无措,只能跟在前辈身后小心求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她的脚步遍布全县6个乡镇41个村居,下乡调研、推动工作。“群众的生产生活像一幅幅画卷在眼前活了起来,才真切感受到干部群众的血肉联系。”

乡村振兴阶段,她独立收集资料、完成乡村振兴报纸排版,为总结工作成果提供了新的思路。2024年11月走上乡镇副科级干部岗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她又有了全新看待工作的视角,也收获了思想和心态上的成长:“圆不失规,方不失矩,为政守道方能成事。”​

高原的物质匮乏曾让郝登曌感到迷茫,“像蜗牛脱壳般战战兢兢,一度靠躺平抱怨对抗困境。”直到接触新鲜人事,研学毛主席抗战时期的战略智慧,她才彻底转变心态:“物质贫瘠从不是精神荒芜的借口,反是锤炼心性的法宝。”​

“有人把24小时过成混日子,有人却在巩固信念、攻克难题。”如今的她更加坚信,把握人生节奏的秘诀在于“定目标、肯奋斗、不急躁”。这份笃定,早已成为她在高原上的“定心石”。

郝登曌在工作

退伍老兵“返场”,践行“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誓言

【个人名片】白岩松,1994年6月生,应用化学专业,中共党员,2019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定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994年出生的白岩松,有着一段特殊的“藏地情结”——作为退伍老兵,他曾在这片土地工作战斗。2019年7月,他以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身份重返西藏,如今担任西藏定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我倍感亲切,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渴望投身建设美丽西藏、幸福西藏的洪流。”谈及入藏初衷,白岩松眼神发亮:“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信念深植心中,用行动践行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筑梦高原的誓言。”

想要建设西藏、融入西藏,首先要了解西藏。在西藏大学培训的三个月中,他努力学好藏语,使其成为自己的“第三语言”。他直言,“在基层岗位上,想倾听藏族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藏语是最好的连心桥。”

来到地处西南边陲、关乎“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的定日县后,白岩松投身安全稳定工作。起初,白岩松并不完全清楚这份工作的分量,直到跟着前辈处理紧急情况,又听到“西藏需要干部,干部也需要西藏”的教诲,才真正读懂肩上的担子。如今,他以“老西藏精神”自勉,用每一次认真值守、每一次耐心沟通,守牢边疆稳定的防线。

六年时光飞逝,白岩松始终心怀感恩:“各级领导的关怀让我感到温暖。”他表示会以“立足本职、勤奋务实”的行动,向母校与社会交上满意答卷,在建设西藏的事业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建设美丽、幸福、繁荣西藏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白岩松(右)在工作

“海拔4513米”,写下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个人名片】赵雨骁,1994年10月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共党员,2017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昂仁县雄巴乡党委委员、统战委员、司法所所长。

“2017年盛夏,我拖着行李箱走出上海理工大学校门,行李箱轮子碾过落叶的脆响里,藏着对西藏昂仁县的无限憧憬。”那时的赵雨骁还不知道,这片平均海拔4513米的土地,会成为她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初到昂仁的清晨,赵雨骁至今难忘:“七月的藏地飘着细雪,我裹着棉被望雪山,才懂‘世界屋脊’的含义。”她所从事的统战与司法工作,藏着最鲜活的烟火气——第一次跟着前辈去牧区调解纠纷,藏族老乡递来的酥油茶还带着羊皮囊的温度,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着“谢谢”,皱纹里盛着比阳光还暖的真诚。

“司法工作也最磨人。”有次为了核实一起草场纠纷的证据,赵雨骁在海拔5000米的山路上徒步了3小时。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但当看到争执双方握手言和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

在藏地,赵雨骁不仅找到事业方向,还遇见了同样来自母校的爱人。2023年秋,草原格桑花开得正好,他们穿着红衣举办婚礼,没有都市奢华,只有青稞酒的祝福与雪山清风的见证。“上海霓虹美,但雪域星空更亮;校园回忆甜,可在这里写的青春故事,更值得珍藏。”老乡们叫她“卓玛”的亲切,无名指上的素圈,都是她坚守的答案。

赵雨骁(右)在工作

应答时代召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个人名片】黄佑海,1994年10月生,会计学专业,中共党员,2017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昂仁县桑丹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7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黄佑海本在备考贵州公务员,却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以及对西藏的向往,毅然选择通过日喀则市委组织部专招赴藏,打开不一样的人生。如今,他已是西藏昂仁县桑丹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初到西藏,他笑称自己是职场“菜鸟”“小白”:“刚开始只能做些基础工作,但在乡、县、市不同层级岗位的历练中,视野慢慢开阔,本领也跟着提升。”

今年初,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他第一时间赶往受损寺庙,核实情况、申请大米面粉等救灾物资,“尽力把地震影响降到最低”;疫情期间,他以“下派下沉干部”身份驻守高风险区,“只想严格守纪律,把防控做实做细”……谈及在藏工作经历,黄佑海谈到:“西藏在祖国大局中地位特殊,能把青春奉献在这里,特别有价值很自豪。在这里要多学习能吃苦,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境,才能扎下根。”

如今,黄佑海仍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守住初心,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才能活得出彩。”

黄佑海(中间)在工作

雪域的天光不会为谁停留,但总有人愿意用整段年华去守护一方安然。一批批上理人以一腔热忱把理想锚定在高原,把青春奉献给雪域,让这片土地在岁月流转中缓缓丰盈。

供稿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校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