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赵礼辉副教授带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团队”通过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技术研发,筑牢安全出行屏障
9月23日至27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上海理工大学赵礼辉副教授带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团队”变身为“汽车医生”,通过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技术研发,筑牢安全出行屏障。团队产品在工博会展台亮相,受到多方关注。
当你驾驶新能源汽车穿梭在城市道路时,是否想过:车辆电池能稳定工作多少年?自动驾驶系统在极端天气下是否可靠?这些关乎行车安全与用户体验的问题,背后都指向一个核心领域—— 汽车可靠性研究。
“传统汽车可靠性研究多停留在‘出故障再解决’的被动模式,而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驱系统等新部件,需要更精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赵礼辉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载荷数据采集设备解释道。这台设备正是团队的核心技术成果之一 —— 车端载荷数据采集模块,能实现 4G/5G 实时数据传输,宛如汽车的“健康监测仪”。
团队的技术创新之一,首先体现在“全流程覆盖”上。依托 “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团队建立了从可靠性目标制定、设计分析,到试验验证、失效优化的完整技术链。“以某款新能源车型为例,我们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与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对电池包进行了10万公里的模拟测试,提前识别出3处潜在失效风险,为企业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后期整改成本。” 团队核心成员张东东副教授补充道。
更为关键的突破在于“中国工况”数据支撑,“过去我国汽车可靠性设计多参考国外工况数据,但中外道路环境、驾驶习惯差异大,数据‘水土不服’问题突出。”赵礼辉说。为此,团队历时5年,累计测试载荷里程超100万公里,收集了涵盖城市拥堵、高速巡航、山区坡道等多种场景的“中国工况”数据。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提出用户工况识别算法,建立多失效模式损伤协同加速方法,参与制定了国标 GBT29307-202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标准,填补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体系的空白。
来源:劳动观察
原文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99807df0a5c0010000d7c90f012ed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