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赵礼辉副教授带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团队”变身为“汽车医生”,通过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技术研发,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破解“长寿密码”,筑牢安全出行屏障。 团队产品在工博会展台亮相,受到多方关注。
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测”
“传统汽车可靠性研究多停留在‘出故障再解决’的被动模式,而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驱系统等新部件,需要更精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赵礼辉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载荷数据采集设备解释。这台设备正是团队的核心技术成果之一 —— 车端载荷数据采集模块,能实现4G/5G实时数据传输,宛如汽车的“健康监测仪”。
团队的技术创新首先体现在“全流程覆盖”——依托 “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团队建立了从可靠性目标制定、设计分析,到试验验证、失效优化的完整技术链。“以某款新能源车型为例,我们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与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对电池包进行了10万公里的模拟测试,提前识别出3处潜在失效风险,为企业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后期整改成本。” 团队核心成员张东东副教授补充道。
更为关键的突破在于“中国工况”数据支撑,“过去我国汽车可靠性设计多参考国外工况数据,但中外道路环境、驾驶习惯差异大,数据‘水土不服’问题突出。”赵礼辉说。为此,团队历时5年,累计测试载荷里程超100万公里,收集了涵盖城市拥堵、高速巡航、山区坡道等多种场景的“中国工况”数据。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提出用户工况识别算法,建立多失效模式损伤协同加速方法,参与制定了国标 GBT29307-202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标准,填补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体系的空白。
“科研共同体”托起技术创新底气
“一项复杂的可靠性试验,需要硬件开发、数据采集、仿真分析等多环节配合,靠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完成。” 赵礼辉谈道。这支由4名副教授、1名实验师和39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有着独特的“协作密码”。
团队传承自郑松林教授2002年搭建的研究基础,“师生共融、携手并进”的理念延续至今。“我们每周会开‘平等对话会’,学生可以随时打断导师的思路,提出不同观点。”毕业生王震荣回忆。为让协作更高效,团队还推广SMART目标管理原则。“导师会帮我们把‘完成电池测试’这样模糊的目标,拆解成‘每周采集 50 组数据、每月完成1次仿真优化’的具体任务。”2022级硕士研究生孟超展示着自己的科研计划表,上面标注着清晰的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去年冬天团队做户外测试,零下20度的低温里,大家轮流守着设备,没人抱怨,这种劲头比任何技术培训都管用。”孟超笑着说。
用科研力量践行“汽车强国”梦
“可靠性研究不仅要服务企业,更要为国家汽车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这是赵礼辉常挂在嘴边的话。团队不仅在技术上突破,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在汽车企业的试验场,经常能看到团队成员的身影。今年夏天,为验证电驱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他们顶着烈日,连续30天在户外记录数据,夜间还要加班处理分析结果。“虽然每天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但想到这些数据能让更多新能源汽车安全上路,就觉得值。” 2022级硕士研究生邓家辉说。截至目前,团队已服务上汽、一汽、长安、蔚来、东风、福田等120 余家企事业单位,培养200 余名汽车可靠性领域专业人才,成为行业内知名的 “技术后盾”。
不仅如此,公益领域同样有他们的足迹。每年,团队成员参与社区清洁、助学扶贫等公益活动约120人次,累计无偿献血20人次。“去年去云南支教时,有个孩子问我‘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开到大山里’,这让我更坚定了研究方向 —— 要让可靠的技术惠及更多人。”学生邓家辉回忆道。
从破解技术难题到培育专业人才,从服务企业需求到践行社会责任,这支团队用20余年的坚守,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可靠性领域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正如赵礼辉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带着‘可靠基因’驶向未来,为‘汽车强国’梦添砖加瓦。”
来源:上观新闻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