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炙未尽、热忱不减,上海理工大学于9月6日迎来了44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学校上下纷纷推出创意十足、温情满满的迎新活动,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开启属于他们的“上理时光”。
迎接新生的上理校园
拼搏与创新的火种,在此刻播下
当竞赛季遇上开学季,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款智能多动能可折叠按摩仪,它不仅可手机互联一键调控,还能自由折叠拆卸,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同类产品……”在机械工程学院迎新展台前,大四学生彭新宇向学弟学妹们热情地介绍着他近日在第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作品。同时摆放在展台上的还有仿生蝴蝶、仿生软体管道爬行机器人、果树剥壳机等学生获奖作品,吸引着新生驻足交流。“学长们的创新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背后是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更是大胆创新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追寻。”大一新生孙耀洋感慨道。
这个夏天,上理学子在各大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硕果累累。而今日,2025级新生踏入校园,学长学姐们便为他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获奖团队成员亲自讲解,让新生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的魅力。
看着浑浊的水慢慢变清,喝着由净化水制成的气泡水,摸着能精准识别气体种类的智能机器人电子鼻……在环建学院展台前的沉浸式体验,让来自新疆的夏迪娅同学初探着环境专业的“门道”:“原来课本里的‘水质净化’‘资源循环’技术,真能变成改善生活的实在办法。以后我想带着专业知识和技术回家乡,让家乡的水更清、土地更肥!”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张宝良同学带着暑假里获得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的成果来到展台,一边为新生们热情演示,一边感慨道:“看到了弟弟妹妹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憧憬,也仿佛看到了当年刚踏入校园的自己。梦想始于热爱,成于坚持!我们共勉之!”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现场更是惊叹连连——陶均泉同学操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自行瞄准装置”,精准的激光跟踪系统在高速变动中依旧牢牢锁定移动标靶,引得新生纷纷举起手机记录。院长张大伟亲自讲解,引来家长连连称赞:“学校的这个迎新安排真的非常好!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展示给新生和家长看,还让院长、教授和我们交流,这种方式特别直观、接地气!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我们非常放心!”
机械工程学院彭新宇向新生介绍其获奖作品按摩仪器
光电学院迎新现场向新生介绍获奖项目
环境学院通过净水实验为新生提供气泡水
数字赋能,让精准服务“一触即达”
走进学生社区,每一扇宿舍门上都贴有一个专属的“数字门牌”。班主任和辅导员们不再是凭记忆“认脸”,而是有了贴心的“数字助手”。老师们驻足门前、举手一扫,学生的姓名、家乡等信息瞬间呈现,更珍贵的是过往每一次走访交流记录都清晰在目。而这份了如指掌的精准,源于学生工作处(部)依托华为WeLink平台创新研发的“走访宿舍”应用。在这方寸屏幕之间,育人工作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更承载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记得。
“助学贷款什么时候发放?”“军训安排是什么?”面对新生入学季的种种疑问,学校今年在“上理大学生”与“上理资助”两大平台推出“上理大学生AI小助手”和“上海理工大学智能资助AI小助手”,从入学前的准备事项到入学后的校园适应,两款小助手全方位覆盖新生需求,提供“一触即答”的咨询服务。“这两款AI小助手就好像新生们的贴心管家,24小时解答各类咨询,目前已累计服务2000余次。而知识库未覆盖的问题,还能享受‘1个工作日内完善+专人回复’的VIP服务,真正实现‘学生有需求,服务马上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石占魁老师介绍到。
迎新现场
校友大咖、教授天团,亲自为你答疑解惑
“大学是探索无限可能的舞台,不要害怕试错,坚定的信念能让我们在逆境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在外语学院开学典礼暨新生第一课上,校友代表、水成公司董事长李少华分享了他在上理工的求学经历和创业经历。现场,前外交官洪涌清、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无锡金桥教育集团总经理马翀、国家会展中心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彦伶、美团无人机商业战略负责人刘硕等校友大咖也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现身说法”,寄语新生怀揣梦想,坚定信心,拥抱未来。
“校友们的嘱托让我感受到上理人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与跨领域视野,也更坚定了我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决心,”外语学院新生许艺晗表示,“我们将以扎实专业能力担起时代责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当天下午,各学院分别举办新生及家长见面会,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围绕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及校园生活等话题开展深入介绍与交流。
在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交流会上,院长方亚鹏详细介绍了学院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与科研平台,强调学院始终紧扣“健康中国”战略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生物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到健康管理与养老配套,我们的专业布局全面覆盖健康产业核心领域,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平台,”方亚鹏说。
新生康曼琦的家长康大勇在交流中坦言,选择该专业正是看中其与老龄化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发展前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养老服务等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而学校的平台优势明显,我希望孩子珍惜机会、扎实学习,未来在健康领域实现自我价值。”
机械学院专业宣讲会及家长见面会
环建学院新生及家长见面会现场
材料与化学学院新生见面会
基础学开展院新生入学认知教育第一课
我们的故事,正从此开始真正相连
踏入校门前,新生是一个个“个体”;走进校园后,新生成为了“我们”,上理人。而如何从“我”变成“我们”?
共暖一程,志愿同行。在迎新现场,基础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志愿者和沪江学院的留学生志愿者们,格外亮眼。他们用多种语言热情服务,或是贴心指引路线,或是耐心答疑解惑,让初入校园的新生从第一刻就感受到“家”的温暖。
共绘一扇,美美与共。在中德国际学院“漆扇浸染”体验区,新生叶怀澄与室友协作完成了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我们选了不同颜色,在水中交汇的刹那,竟化作绚烂纹路——就像我们,不同却相融。”原本独立的色滴在晃动中彼此渗透,形成不可复美的画面,象征着新生们在协作中开启共同的成长之旅。
共愿一船,扬帆启航。外语学院发起“新语号”心愿船活动,全体新生写下的心愿卡汇聚成船,承载梦想启航。学院副院长韩戈玲、张乐向新生代表赠送船模,勉励大家“从此扬帆,不负热爱”。从此,他们不仅是外语人,更是共航者。
共求一理,公式承志。在理学院迎新点,新生们在展板上郑重写下心中最具意义的理科公式与符号,用独特的“理式浪漫”表达对专业的热爱。新生文长晞同学写下判别式“△=b²-4ac”时解释道:“它不仅是解开方程的钥匙,更是从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签名版板上,万有引力公式、傅里叶变换、无穷大符号等不断汇聚,形成理学院新生共同的“信仰图谱”。
共赏一景,记忆传承。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则把校园风景“搬”到现场。学长学姐们将课程版画、毕业设计中的建筑模型,以及融于日常的卡套、折扇等文创作品一一呈现,把对校园的理解与热爱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这场展览不仅迎接新生,更是一堂无声而深刻的专业认同课。
共拼一图,聚力向前。中英国际学院用“三色沙漏相框”和“拼图墙”凝聚集体共识。新生们将代表热情、智慧与初心的三色沙粒共注相框,也将写有姓名、家乡与梦想的拼图碎片合力拼成“2025你好,新同学!”的完整画面。相框叠映个性,拼图汇聚四方,喻示每一位新生都是“我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沪江学院留学生志愿者
基础学院少数民族志愿者
中德国际学院的漆扇体验
理学院新生正在展示自己的公式
出版印刷与设计学院的“上理建筑”艺术作品展示
“上理外院2025级新语号”小船即将扬帆启航
中英国际学院的“你好,新同学”拼图
新生正在完成沙漏相框
健康学院合作企业上海江崎格力高食品有限公司向全校新生捐赠饼干
新生报到当天,党委书记王凌宇、校长朱新远带队,校领导刘德强、蔡永莲、岳海洋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到军工路各校区、复兴路校区检查新生报到工作,关心新生入学情况,并慰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校领导走访慰问迎新工作
在基础学院A5宿舍,来自西藏拉萨的新生旦增次白同学向前来慰问的校领导敬献了哈达,他激动地说:“今天特别开心!校领导来宿舍看望我们,我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最真诚的敬意。这不仅是一种祝福,更让我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我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加油!”
新生旦增次白向校领导献哈达
红墙绿树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上海理工大学2025级新生报到在创新与传承、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圆满落幕。愿所有新生以梦为帆,以志为桨,在这片沃土上书写绚烂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