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中国青年报: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沪喀学子学到了什么

2025-08-14 10 文: 图: 编辑:

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大概4960公里的航线不仅丈量着地理的跨度,更串联起沪喀两地师生一场跨越山海的红色研学之约。

近日,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筹引领下,依托沪喀两地多所高校与多区教育局的协同支持,来自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们,开展了一场连接石库门与最高国门的红色主题研学活动。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为上海援喀的动人篇章增添了新的注脚。

师生们在最高国门红其拉甫国门合影

双向奔赴打开“看见彼此”的窗口

通过实地探访溯源、主题深度研讨、沉浸式场景实践等多元形式,研学活动为沪喀两地学子打开了“看见彼此”的窗口。这场活动以“双线并行、多地联动”的创新模式铺展红色足迹——70名来自喀什区域的师生与70名上海区域师生分别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开展交流互访。

对喀什学子而言,上海之行是“触摸现代文明、汲取发展智慧”的过程,让“走出喀什”的见闻成为“建设喀什”的动力。

“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前,我读懂了‘初心’两个字的分量。”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比努尔·赫克木说,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老师说“产教融合要跟着产业走”,他想起新疆的林果业,“我们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搬到果园里,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

在上海的几天里,从城市规划馆的“立体发展图”到世界技能博物馆里的“沉浸式展区”, 苏比努尔的脑海里不断蹦出“喀什可以这样做”的念头,“走出喀什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带着办法回来”。

行走在喀什古城的街道上,上海学子在千年街巷的建筑肌理与非遗传承的烟火气息中,深度解码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在喀什大学,来自上海的20余名师生与喀什大学的师生围坐在一起,展开交流。

学生们在喀什古城体验烫画

在综合保税区,看着集装箱卡车来来往往,帕米尔高原的牦牛绒从这里走向世界,来自上海城建学院的龚慧恩同学不禁惊叹,新疆的活力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里。她计划把喀什的“非遗+电商”模式带回学校,“希望我们能帮这些手工艺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美”。

在活动中,学生们经常围坐畅谈红色精神与援疆故事,地域差异化作优势互补的纽带,个体认知升华为同心同向的集体认同, “面对面”的真挚情谊更凝聚成“为祖国奋斗”的强烈共鸣。

“行走的思政课”上偶遇泥石流

据了解,此次研学活动特别将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第九中学、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八中学、泽普县第二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交叉组队,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从中共一大会址的革命雕像前到红其拉甫国门的界碑旁,“追寻红色足迹”的主题让书本里的历史鲜活起来,成为滋养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甘霖,更让红色基因在研学的脚步中悄然传承。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一学生王涵志坦言,第一次登上海拔约50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他克服了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现场见证卫国戍边的战士日复一日的工作环境,感受是非常震撼的。或许我们并非人人皆戍守边关,但那份‘为祖国守好每一寸山河’的责任,应如血脉般融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奋斗。”王涵志说。

当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从红其拉甫国门返程时,偶遇了一场泥石流——湍急的泥浆裹挟着大石块冲断了道路,数以千计的车辆被困在蜿蜒的山路上。缺水缺粮的困境让原本疲惫的师生们更添煎熬。

然而,这份煎熬很快被温暖化解。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居民纷纷提着保温桶给受困的人员送来热汤、热粥、热水等,当地武警官兵、公路养护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地清理淤泥石块,操作机械打通受阻路段。

阿克陶县居民自发为滞留群众送来热水

“课本上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今天在这被困了24个多小时的公路上,我亲眼看到了这条‘生命线’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的手中接力着。”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潘景说。

面对突发泥石流的堵车情况,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章天霖和同学们自发徒步5公里到前线查看最新情况,并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线上直播。

师生们在这场意外中经历的,不仅是一场险情,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红其拉甫的界碑教会我们忠诚与担当,泥石流中的援助让我们读懂了团结与奉献。”带队老师、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阳指出,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更在于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两地教育协同的新起点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年。15年间,上海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民生改善等多项举措,为喀什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自教育援疆启动以来,上海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喀什流动。

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大楼里,沪喀两地师生参观了“申情无限 大爱兴疆”上海援疆工作纪实展。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喀什地委副书记孟庆源详细介绍了上海援疆在文化润疆、产业强疆、“组团式”教育医疗援疆等各方面作出的重大努力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孟庆源指出,此次“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的研学活动通过“学生双向走”,将短期交流转化为长期联结,让教育援疆有了更鲜活的互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意义”。

学生们游览喀什地区高台民居

据悉,此次研学是上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更是“输血+造血”模式的生动延伸。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帮”的闭环模式,让教育援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宗祥说:“研学不是终点,而是两地教育协同的新起点。”

在他看来,这场研学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破土——可能是喀什果园里长出的 “产学研” 果实,可能是上海与喀什非遗联名的文创产品,更可能是一群年轻人扎根边疆、反哺家乡的选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8/14/content_6zwwBAcG.html?gid=Zr5xz31e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