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要闻

三十九载育桃李,一腔热忱传薪火

上理工理学院教授顾铮先入选202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2025-07-10 18 文: 图: 编辑:董真

在上海理工大学,提起《大学物理》课堂,师生们总会想起那个手持粉笔、神采飞扬的身影 —— 理学院教授顾铮先。近日,在 2025 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他从众多教育工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仅有的 10 位获此殊荣者之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对他教学生涯深耕不辍的最佳注解。

这位从教三十九年的博士生导师,用岁月书写着双重育人使命:既以匠心雕琢每一堂课,成为学生心中的“引路人”;又以无私传承,化作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铺路石”;更以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为阵地,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血脉,让师者的光芒照亮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他始终信奉“教师巨大的魅力在于为学生树立人格楷模”,坚持“以教书为荣、以育人为乐”,先后荣获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等称号,连续十数年被评为学校“同学心目中好老师”,曾斩获“金教棒”殊荣。这些荣誉不仅见证了他的辛勤耕耘,更为他赢得了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在学校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颁奖典礼上,顾铮先与同学们在一起在学校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颁奖典礼上,顾铮先与同学们在一起

三尺讲台砺初心,一堂好课见真章

“学大物,选老顾”——这句流传于上海理工学子间的口诀,印证了顾铮先课堂的魅力。他坚持“三不”原则:不用教案、不用话筒、不用PPT,仅凭一支粉笔、一方黑板,将晦涩的大学物理讲成“爆款课”。200人的选课容量常被800余名学生争抢,过道挤满自带马扎的旁听者———顾铮先用实际行动,将大物课变为了学生求知的宝地。

顾铮先的 “教师梦” 源于家学渊源:父辈伏案备课的剪影、祖辈批改作业的红笔,让 “教师” 二字在童年记忆中愈发清晰;中学物理老师自制教具的专注、大学前辈对 0.1 毫米误差的较真,更让他笃定 “严谨是理科教师的第一品格”。为给学生最严谨的示范,他每日苦练徒手作图,画直线、绘圆分毫不差。学生徐珍珍感叹:“顾老师连光线的箭头都一丝不苟,这份严谨让我终身受益。” 2021 年,一段“顾铮先课前反复改图” 的视频登顶上海热搜:他三次擦拭黑板修改物理原理图,直到圆圈精准才满意。3000 多万次阅读量背后,是网友对 “工匠精神” 的共鸣:“最动人的网红,是对职业的极致敬畏。”

顾铮先的 “匠心” 教学硕果累累。他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2011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5年为上海师范大学师生作报告并指导板书2025年为上海师范大学师生作报告并指导板书

课上严师传真理,课下良友暖人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顾铮先的办公室永远向学生敞开。凌晨的灯光、除夕夜的键盘声,是他为学生答疑、修改论文的常态。他长期担任学业与科研指导老师,鼓励学生探索方向。

作为学业与科研指导老师,他从不给学生设限,而是像园丁修剪枝丫般耐心引导。学生曾因科研方向迷茫而失眠,顾铮先连续三天陪他泡在实验室,从文献筛选到实验设计逐一把脉,甚至手绘思维导图帮他梳理思路,最后笑着说:“科研就像解物理题,找对受力方向比盲目用力更重要。” 在他的 “托举” 下,学生们的成长轨迹愈发清晰:有的带着他修改过的论文考入清华北大,有的拿着他推荐信奔赴麻省理工深造,更有多人成为航天、芯片等领域的科研尖兵。2020 年生日那天,他指导的本科生在《Nature》发表论文,将喜讯作为礼物相赠,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学生有出息,比拿任何奖都开心。”

面对 “问题学生”,他总有化解之道。一名因旷课被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挥拳砸向讲台扬言 “让你记住我”。顾铮先没有动怒,而是先阐明纪律,再畅谈物理前沿为他解惑,最后笑着拍肩:“你是想做出成绩让我记住吧?” 矛盾在幽默中化解,尽显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的师者之道。

顾铮先因严重腰椎间盘突出住院治疗,医生反复叮嘱 “绝对不能久坐久站”,当他收到学生 “想你” 的短信后,不顾医生劝阻重返课堂:一手托腰,一手握粉笔演算,汗珠晕开黑板上的字迹,仍坚持讲完两课时。那天起,学生荣诚在朋友圈更新了置顶内容:顾老师托着腰讲课的样子,比任何公式都有力量 —— 那是对学生的责任,更是对教育的虔诚。

顾铮先为本科生辅导答疑顾铮先为本科生辅导答疑

铸魂育人守初心,品牌引领树标杆

“好老师站上讲台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这是顾铮先的教育信条。他深谙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时,更筑牢家国情怀。

围绕地震知识,他在课上以 “信息熵” 举例:“人埋废墟中,恐惧会增加熵值;救援人员讲话传递信息,是增加负熵,唤起生的渴望。” 这个例子既讲透知识,更强化了 “用科学解决社会问题” 的责任感。2021 级学生石悦言说:“顾老师让我们明白,学物理不仅为科研,更是为让国家在科技上‘挺直腰杆’。”

他拓宽 “大思政课堂”,联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构建师生共同体,推动专业课程与德育融合。作为大学物理 “课程思政” 建设团队首创者,他参与的 “入耳入脑入心 同向同行同频” 项目,获 2018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1 年,“顾铮先课程思政 / 名师工作室” 成立,坚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使命。工作室定期举办培训班,他主讲 “讲课的秘笈”“板书的艺术”,并安排四天 “一对一” 集中培训,逐字打磨青年教师试讲内容。四年来,五期培训班学员涵盖沪上多所高校,多位学员在教学大赛中获奖,工作室成为教学竞赛 “训练营”、技能交流 “大学堂” 和名师 “孵化地”。

工作室还依托网络弘扬教育家精神,将他四十年教学生涯经验转化为 “顾铮先式教学” 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员。他们深入中小学和企业开设科普讲座,带中小学生参观实验室,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员王卓说:“顾老师告诉我们,教育不止于讲台,更在于让知识成为照亮社会的光。”

顾铮先课程思政/ 名师工作室成立顾铮先课程思政/ 名师工作室成立

甘为人梯传薪火,青蓝相继育栋梁

“一个人的优秀是微光,团队的优秀才是星河。”作为《大学物理》团队负责人,顾铮先为青年教师铺设成长阶梯,从引人入胜的课程导入,重点难点把握,到板书设计、知识拓展,甚至手势及眼神等细节,一一给予指点。他立下“三个必须”铁律:必须跟踪学生反馈、必须每周集体备课、必须每年更新30%教学案例。

2016年,新教师李小丹忐忑请求听课,顾铮先只提一个要求:“不要迟到。”一年助教生涯中,李小丹学到了 “如何组织教学、把握节奏”,更将他的 “教学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永远盯着学生的眼睛” 奉为准则。”

他推动教学创新不止步:创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模式,开通大学物理微信公众号,结合微课实现 “随时随地随需学”,课程点击率破百万。如今,团队青年教师各有专攻 ——李小丹擅长互动教学,王坤打造 AI 物理课堂,广受学生欢迎。顾铮先笑着说:“我最大的成功,是让他们超越了我。”

为帮团队备战教学比赛,他逐字句打磨教案,连“公式与文字间距”都精益求精。在他指导下,团队多名教师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2025 年,庞锦毅获华东赛区物理讲课比赛特等奖,李小丹获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李小丹说:“顾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是照亮我成长的星光。

课堂上的顾铮先课堂上的顾铮先

“一生从教,一生学教,教人一生,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当学生成长为行业精英,当青年教师接过接力棒,他依然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续写师者传奇 —— 这里有对讲台的敬畏,对学生的挚爱,更有对教育事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赤诚。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他播下的育人星火,正在代代相传中燎原。

供稿单位: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