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上海杨浦:铭记抗战精神!上海理工行走思政课在刘湛恩故居启程

2025-07-08 10 文: 图: 编辑:

桐叶影在青砖路上铺开流动的课桌。刘湛恩故居前,静默的红墙正诉说着八十八年前的烽火。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上海理工大学“山河砺志,薪火铸魂”行走思政课在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庄严启程。

30余名大中小学生在上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档案馆老师们的带领下,以红砖建筑群为教室,开启穿越时空的沉浸学习。

档案馆肖琳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副黑色眼镜:“1938年4月7日清晨,老校长刘湛恩在静安寺路车站遭日伪特务枪击,这副眼镜随他倒下的身躯碎裂在地。”她动情讲述淞沪会战爆发后,刘湛恩拒绝撤离上海,坚持担任救亡协会理事揭露日军暴行的往事。

当队伍穿行于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时,档案馆教师带领同学们走过1908年落成的思晏堂,“它的历史最为悠久,曾兼具教学楼、宿舍楼、邮局、图书馆等功能。”

接着,同学们驻足于1937年落成的大礼堂前,仰视哥特式拱券门廊。这座礼堂浇筑好最后一根横梁不久,淞沪会战的炮火就震响了苏州河。它未曾迎来开学典礼,却见证了刘湛恩校长护送最后一批师生撤离的身影。有学生表示:“刘校长在抗战爆发后毅然留守校园的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

大家在一幢幢历史建筑前驻足,其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被一一揭晓,曾经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此刻化作脚下青砖的温度与眼前墙壁的质感。光电学院杜楷文同学轻抚红塔斑驳的砖石感言:“在这所校园生活学习近一年了,但历史从未如此真切可触,站在这些亲历者般的建筑面前,抗战历史仿佛从平面走向立体。它们无声诉说着80年前胜利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懂得守护今日和平的珍贵意义。”“革命先烈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牺牲奉献精神,令我十分振奋。”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则甫说。他将实验室攻关与英烈精神相连:“在突破技术瓶颈时,常想起刘校长‘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沪江精神。抗战先辈守护国土,今天我们要用科技创新捍卫发展权。家国情怀,人人有责。”

据悉,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历史风貌保护区原教员住宅108号,建成于1922年,其所在的历史建筑群为上海市第4批优秀历史建筑,并于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理工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以刘湛恩老校长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谱写了一部牺牲救国、工业立国、科教兴国的历史。这些红色校史、光荣印记高度浓缩在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的10万余字展陈大纲中,镌刻在113件展陈实物上,成为开展“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科书。

盛夏的风掠过屋脊,攀援在墙面的藤蔓新芽轻颤。87年前壮烈殉国的刘湛恩老校长与此刻的青少年们,在梧桐叶沙沙作响中完成一场无声的对话。砖缝间的青苔年年复绿,如时光长卷上未干的墨迹,写着同一句誓言:山河砺志,薪火不熄。



来源:上海杨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GDzjWlMJ9Tvtx3lulskcg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