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讯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一场跨学科的对话研讨

学校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主题讲座

2025-03-24 79 文: 图: 编辑:张新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领域的今天,应国际交流处德国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黄雪媛老师于3月21日下午为我校师生做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的讲座。人文学者与理工科学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为探讨AI与人文交汇的议题注入了新鲜视角。

活动现场

德国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周卫东主持活动,他指出,尽管大多数听众并非德语专业,但正是这种多元背景使得本次关于人工智能与文学翻译的对话更具现实意义。理工科学生对AI技术的理解与文学翻译的人文思考碰撞,恰好体现了当代教育中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价值。

黄雪媛以AI与人类制作幻灯片的对比为切入点,生动展示了技术与人文的差异——AI追求效率与完美,人类注重个性与灵感。这一开场让同学们迅速找到了共鸣点,拉近了与文学翻译这一人文主题的距离。讲座精要地聚焦在译者的人文使命、人机翻译的本质差异以及跨界思考的启发三个核心方面。黄老师援引黑塞名言:诗人的使命不是指明道路,而是唤醒热望。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译者角色,对比了AI回答的“完美”(Glatt)却缺乏深度的特点,并通过卡夫卡传记和策兰诗歌的翻译案例展示了人类译者在理解文化背景、把握情感脉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著名诗人希尔德·多敏(Hilde Domin)诗句“Nicht müde werden”的翻译赏析环节,她设计的思考问题巧妙融合了技术与人文的维度,使在场师生,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能从自身专业角度参与讨论,其中一位同学将译者比作桥墩而非简单的桥梁的独特见解尤其引发全场思考。

讲座现场

现场互动

互动环节,德国文化交流中心为积极参与讨论的师生准备了特别礼物——黄雪媛老师最新翻译的希尔德·多敏诗选《只有一朵玫瑰支撑》。黄老师亲笔为获赠师生签名留念,这不仅是对思考与交流的鼓励,也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亲近德语文学的珍贵机会,使他们能在AI与人文的交叉思考之外,亲身感受文学翻译的魅力与价值。

签赠环节

这场讲座不仅搭建了人文与科技间的对话平台,也为上理学子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提供了思考AI发展中人文价值与伦理问题的新视角。跨学科背景学生的积极参与,展示了当代大学教育中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思考注入了多元智慧。


供稿:国际交流处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