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新民晚报:匆匆毕业季

2022-07-0422编辑:董真摄影:

若是用一部电影名称来概括2022届本科生的毕业季,怕是没有比《匆匆那年》更切合的了。计划中那些美美的毕业照,和好友、导师的最后一次相拥,因为疫情成为了散落在宿舍的行李和桌上被风掀开封面的课本。

来不及囫囵说一声再见,就要奔赴未来。但青春本就如此,如同歌里唱的:站在时光交汇的分岔路口,在盲目而又理所当然中选择……

遗憾倏忽别过

无人机起航,镜头里却是无人的校园。从没想过,毕业晚会垫片的画面如此寂寥。作为“岁月如歌”毕业晚会策划和导演之一,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陈家铭5月“逆行”回到校园,为线上晚会拍摄素材。

学校派出一辆轿车、一辆商务车,一前一后全市绕了一圈,接上几名因不同任务急需回校的师生。陈家铭也在其中,大家戴着口罩,保持距离,只是对视了一下。

5月的申城马路,空空荡荡,一路顺畅,大家的心情却不轻松。

返校要先在定点酒店隔离7天,还有大量策划细节要落实——线上晚会无法呈现财大传统特色的民乐合奏等节目,只能改歌舞;师生“歌手”“舞者”们隔离在各自寝室,怎么拍效率最高,还要协调大家的时间、道具、物资,兼顾防疫……手头信息千头万绪,但这对陈家铭和每一个“岁月如歌”项目组成员来说,是必须完成好的事。

重新回到校园,熟悉而陌生。有时候它安静得只闻鸟鸣,有时候却难掩忙碌——当操场上核酸采样队伍有序移动的时候,当“大白”和“小蓝”带着物资奔走穿梭的时候,还有当食堂里热火朝天的时候。

白天拍摄结束,陈家铭回到学生志愿者驻扎的体育馆大本营。乒乓桌和茶水间的桌子是最热门的工作台,大家就在那里干活。

“虽然有点想念,还有一点抱歉,但是也只能说一声再见……在遥远的之后我们会在哪里相遇,有些问题不需要有答案。”熟悉的旋律,唱响毕业的思绪,一首《回不去的夏天》拉开了上海财经大学“岁月如歌”毕业晚会的序幕。

唱起回忆,唱出感恩,聆听师长的叮嘱,“泪目”的表情和“青春回来了”的弹幕刷满屏幕。晚会结束,陈家铭松了口气,这场同样属于她的毕业晚会也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项学生活动任务。尽管无法在大礼堂和同学们肩并肩、面对面地度过“最燃”一刻,但连日来的努力也留下了美好记忆。

“毕业季看重仪式感。有同学在校门口拍了大一和大四的对比照。”陈家铭也想和同学一起穿学士服在校门口合影,可是如今,这场约定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对复旦大学2018级本科生涂程佳来说,毕业匆匆,说不遗憾是假的。不期而遇的疫情,让她和象牙塔的生活暂别数月。学校精心构思了“云端”毕业季,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6月中旬,复旦校园向毕业生重新张开怀抱。迫不及待地递交了申请,经历好一番繁琐手续,小涂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试图把本科四年的句号划得更圆满些。

此前复旦大学毕业生的“云合影”让大家印象深刻,可是吐槽声四起。大伙儿各自提交照片,班长用微信小程序制作Q版毕业照。听上去不错,却因照片打光和色彩不同,变成“同学相见不相识,笑问身旁是何人”的结果。“忍住不笑的是少数,2.0版本虽然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但仍然要配上名字才能认出所有人。”

有些仪式可以被替代,但有些仪式却有它存在的必要。

“毕业典礼是极少部分线下和绝大多数线上结合的模式。毕业照也仅限于部分同学,大家无法在校园里留下最后的‘踪迹’。”涂程佳保研本校,但是对于将要远行的同龄人,再次回到校园的机会少之又少,何况那时早已物是人非。还有,那些再寻常不过的“毕业解放型”娱乐,也因疫情成了泡影。前些日子,涂程佳和闺蜜一直在探寻毕业旅行的可能性,还是因防控政策的不确定而停下了脚步。

归根结底,她觉得,没有和大家相处的机会是最大的遗憾,是“一种联结感的缺失”。在她眼里,每个人都像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特点和趣味,无论缘深缘浅、亲疏远近,终归同学一场。“有的同学可能连十句话都没说到,本来大家觉得时间还长,不急于一时,但现在真的就见不到了,某种程度上错过了;还有很多小伙伴,关系一直很好,可现在也没办法让这种关系加固或是升温了。”

机票、火车票、地铁票、音乐会和舞台剧门票、电影票,还有选民证……厚厚的票夹里细细收藏着大学四年的足迹和回忆,也是毕业行囊里最难割舍的东西。经过5小时飞行和2小时火车,从新疆乌鲁木齐跋涉回沪,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王玉琪重新回到学校整理行李。

收收弄弄忙了好久,“断舍离”了不少,亦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东西,比如那本票夹。面对空空的寝室,仿佛回到四年前刚到这里的样子,心里突然空落落的。

一个月前由于疫情匆匆离校,王玉琪和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室友兼挚友提前迎来了分别。四个姑娘来自天南地北,新疆、山东、山西、浙江,却有相似的包容和乐观。本科四年一起卧谈,一起成长,一起哭一起笑,相识一场是彼此“最庆幸的事”。打开票夹,一张张票证勾起一段段记忆,有独立前行的样子,有室友相聚的欢乐,也有情侣的小甜蜜,不过,“闺蜜比男朋友重要,那是必须的呀”。

原本还有好多事姑娘们想一起完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趁还能享受学生优惠,打卡上海的乐园和景点,穿上学士服定格最灿烂的青春年华……没想到就这样各奔东西。“一想到这个票夹,就决定自己回来收拾,要是丢了我接受不了。”

庆幸青春不负

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毕业生陈诺刚刚线上参加了毕业典礼。今年学校找毕业生收集了视频素材,剪辑成片在线上典礼播放,自己在大片中“有幸露脸”。大学这四年,陈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科技核心论文,参与发表了两篇SCI论著,多次收获一等奖学金,拿了不少竞赛奖,毕业时还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荣誉学位”。原本近乎完美的大学生活缺失了“完美的句号”——“我觉得最遗憾的事,应该算没机会请校长为我们拨穗了吧。”

但是遗憾还是被毕业的喜悦冲淡了。“其实我原本是个缺乏自信、内向的人。”陈诺的大学生活经历了一场“逆袭”。大一时还未适应,对未来很迷茫,成绩也不理想,但她不想在寝室“摆烂”,奋起直追,终于专业排名挤进前2%。还有竞赛、活动,以及无数小组讨论、交流和发言,大大小小的舞台,台前幕后的经历,这一切都像阶梯一样,令陈诺一步一步走向更开朗更自信的自己,“这可能是最大的成长”。

“毕业大片”里,陈诺分享了大学四年最值得纪念的事,那是大二与同学一起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大赛的难忘时光。当时正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学生们迎来了“最长寒假”。原本应该在学校一起紧张备赛,却因为疫情各自隔离在家,所有的沟通只能在线上会议室里进行。

团队参加的是表演组赛事,大家只能在家里“因地制宜”重新创作。“我扮演一个拍摄Vlog的登山者,在登山途中发现一只大脚印,剧情由此展开。”想起那段经历,陈诺说,“一些道具也还在学校里拿不出来,我在家里‘登山’是没有‘山’的,一切从简。”尽管受到各种限制,大家还是尽己所能,最后线上参赛拿下总决赛铜奖。

“我们的作品大概赢在,幽默?”想到这里,小陈笑出了声。

另一种幸福感来自学医。“我大概天生自带医学滤镜。”陈诺说。疫情的发生激励了许多少年有志学医,但是医护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也确实令一些年轻人对这一职业“望而却步”。可陈诺觉得,职业“滤镜”反而更深了。无论是2020年还是今年,隔离在家的陈诺都报名当志愿者。两年前,在G40苏沪高速公路做“道口守卫者”;今年,“做做核酸、发发抗原、做做楼组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背后是这名年轻的志愿者无数次物资搬运,细致入微的信息统计,是为社区防疫事无巨细的操心。“疫情更加令我感受到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心里有个声音:我是医学生,我要上。”大学四年,陈诺参加的志愿服务工作累计300小时。

陈家铭已经拿到英国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等待办理毕业、签证手续的这段时间她也没有闲着,开始了一份新的实习。

大学四年,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选择。“我是随遇而安的人,但不想虚度光阴。”陈家铭说。

本科期间陈家铭过得非常充实。她对新媒体有兴趣,高中就曾参与学校电视台的工作,大学加入了学生会新媒体组,为学校活动策划、设置视觉宣传内容。学生会的工作很锻炼人,还要平衡学业,压力不小。但终究因为热爱而盘桓,也因为盘桓而成长。

疫情在家的这几个月,她也忙碌着。一边是毕业答辩,一边找了一份线上实习,还有毕业季的学生活动工作,留学申请和就业的事。“我也拿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录取通知书,但是权衡下来,还是想读个研究生,拿个硕士学位,顺便出去看看。”

执着前行不悔

最近,陈诺忙着在新华医院附近看房,要租下一间小屋作为自己的小窝。“刚开始工作薪水大概只能供房租和吃喝,要当月光族了”,就业季,她向各大医院检验科室投了简历,拿到好几家医院的录用通知,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病理科。“肿瘤病理是热门领域,病理科的检验与肿瘤疾病相关。当看到细胞变化的样子,我觉得很神奇,也很想攻克这一领域的难题,所以能拿到这个工作机会我很满意。”

从小就想学医的陈诺,高考志愿全部是医学相关,机缘巧合之下进入检验专业,逐渐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专业认同。“原本以为是抽血、化验或者操作机器的人,在实习时接触到很多临床病例,才发现即便只是操作机器,检验人要关注质量控制,关注影响因素,要找到数据中的异常,找到真正的病理变化,是很重要的工作”,她真切感受到检验虽是医学的一个局部,但是作为辅助科室,临床离不开检验,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对临床有很大的影响,对临床医师的判断非常重要。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疫情防控的形势变化,检验工作越发繁重。在实习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的样本应接不暇,堆积如山,科室永远是忙碌的,每周都要加班,即使是夜班也几乎没有停歇。如此显而易见的辛苦,陈诺仍想加入其中。对于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小陈很期待,她定下一些小目标:考检验技师证,挺过职场最艰难的初期;再努努力,争取读个在职研究生。

此番回到上海,王玉琪也将开始新的“闯荡”。疫情期间,辅导员朱旭老师牵线为她争取了就业机会,她将入职上海睿智化学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生物医药研发人员。

王玉琪学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大二那年听完一场考研讲座,就开始琢磨自己的未来。是不是要随大流考研?是否适合读研?想要逃避就业?她开始了兼职、实习,一边“试试看”一边“攒些钱”。

不过这个就业季,刚开始王玉琪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她觉得自己性格开朗想找份销售工作,却一直没有获得好回应。辅导员老师给出了建议,既然学得不错,试试看专业对口的技术岗位。

接纳建议,王玉琪决定去试一试,鼓起勇气参与了老师牵线的企业招聘,在应聘过程中感受到企业对技术人才的渴求,也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定下这份工作其实想了挺多。我家在乌鲁木齐,生活节奏比上海慢很多,想趁年轻多闯闯,打拼一下,也在过程里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蜗居的小家已经选定,过一阵子即将入职,扣除房租和日用,王玉琪想把自己的“第一桶金”寄给父母。

初启人生也让涂程佳明白了许多,最大的收获是“断绝拖延”和“积极执行”。她说,疫情的反复让自己感触很深,没有办法预料之后会发生什么,珍惜重要的、美好的时光,尽量减少遗憾。

“以前,我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疫情期间,总是对着电脑屏幕和父母,感觉和朋友交流的欲望强烈了许多,也更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了,心理上也不再那么害怕。”涂程佳说:“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可以评价为‘好’的变化,但我可以感受到快乐,也希望之后读研的时候可以继续保持。”

重新入校那天,涂程佳加入到拍摄毕业照的队伍里。大家很热情,还有人脱下学士服让她换上。照片里的她笑得很灿烂,至少,姑娘的本科记忆,还算完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 易蓉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newspaper/xmwb/13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