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通讯”: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2022-06-25363编辑:董真摄影: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

何海兵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作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上海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持续解决“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下更大力气,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

解决“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

5年来,上海着力破解“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老有颐养”。上海是深度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20年末,上海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35.39万,独居老年人数30.52万。上海进一步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家以自助或家庭成员照顾为主,7%的老年人可得到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重点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助餐、康复、护理等一站式养老服务。为解决“悬空老人”的下楼难问题,重点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仅2021年就加装电梯1579台。

“幼有善育”。“二孩”时代,托育成为很多家庭最大的困扰。2018年,上海市出台《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暂行办法》和《设置标准》。目前,上海托育服务机构有1000余家,托额从8990个增加到4.8万个。其中近60%的机构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全市90%以上的街镇有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幼儿园开设托班为主、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格局。

“住有宜居”。2019年上海启动新一轮旧改,经过三年多的奋战,今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征收将全部完成,越来越多的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的日子,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上海城市建设也从大规模拆除向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更新转变,进一步强化历史风貌保护。

“城乡融合”。上海有1500多个行政村,自然村3万多个。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郊区乡村规划,大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上海制定《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更大力度优化生活新空间

上海着力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城市新空间,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让城市持续彰显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和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是上海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的起点。“一江一河”两岸结合区域功能转型持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黄浦江两岸要成为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苏州河两岸要成为市民生活“起居室”,鼓励在滨水区域开展公益性公共活动,鼓励首发经济、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商业业态进驻。


更好塑造城市表情,推进“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确定一批重点道路,统筹考虑生态业态、风格风貌,全方位打造“一街一景”。打造千座公园,配置更多让市民体验和交流的公共设施,植入更多文化、体育等特色元素。精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服务综合体,营造品质更高的人居环境,开展人气更旺的文化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进一步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民生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提质趋势明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待。

上海将“早餐工程”写入市委全会文件,建立一套成熟的“早餐供应体系”,发展“便利店+早餐服务”“新零售+早餐服务”“流动餐车+早餐服务”“互联网平台+早餐服务”等;上线“早餐地图”,基本实现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早餐供应点。“早餐工程”成为体现城市温度、彰显城市品质的亮丽风景线。

上海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提升计划,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等文化新空间。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了“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古镇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和产业集群,建设了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提升城市绿色能级,打造上海生态环境新样态

金瑶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掀开了生态治理的新篇章,为即将到来的零碳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5年来,上海作为一座规模超大型现代化城市,一方面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绿色能级,全力将上海打造成一座美丽、清洁的宜居之城;另一方面,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殷切嘱托,在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生态治理效果明显,生态环境呈现一派令人欣喜的新样态。

第一,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例,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得以建成并有序运行,广大上海市民以一贯认真、精致的态度对待生活垃圾分类,每家每户都自觉实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内化为生活准则。从“变废为宝”的角度来看,由此带来的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利用都形成了良好态势。

第二,想方设法增加城市绿地,勾勒别样生态风景线。上海一直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相当稀缺。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那一片绿色的渴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绿色保障,5年来上海合理利用已有空间布局,不断增加全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的绿色能级明显得到提升。不仅每年都保持1000公顷以上的新建绿地规模,不断扩大林地总面积,而且充分利用城市的边边角角,见缝插针种植花草树木,使大面积公园绿地与小范围城市绿化角相映成趣,从整体上切实提升了市民的绿色感受度、生态获得感及生活幸福感。

第三,充分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示范效应。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交界处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彰显了生态环保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在该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整合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跨区域协同治理。2020年,苏浙沪两省一市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2021年,上海市联合长三角其他三省,共同发布了《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等重要文件,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规范建设。

第四,大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努力放大“花博会”溢出效应。上海崇明区生态环境优势十分凸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认为崇明围绕“生态岛”的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崇明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国际推广的潜力。过去5年来,崇明区深入挖掘区域现有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及精细化管理,同时全面构建新型生态循环系统,实施立体式种养,发展绿色现代化农业,积极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崇明区举办,崇明区利用“花博会”契机,进一步发挥溢出效应,对全区的生态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使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崇明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和落细的样板区域。

当下,我国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日益紧迫。因此,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治理力度、进一步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上海将继续发挥全国范围内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宣传通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u8cddzhsSsT6iI6U2F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