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上海疫情出现反复。面对日趋严峻的防疫形势,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担忧。疫情当下,作为我校的心理咨询师们,更加需要自我心理关照与成长,在安顿好自身的同时,不忘专业精进,为服务师生心理健康做好充分准备。
线上会面减压安心
每月一次的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例会是大家固定见面的机会。会上除了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也有咨询师们的相互支持和彼此关照。学校实行准封闭管理后,全体专兼职心理教师克服种种困难,长时间奋战在学生一线,紧绷安全之弦。
为此,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3月29日下午召开一次线上专兼职心理教师特别例会,一方面介绍当前心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彼此鼓励支持、释放压力的平台。本次例会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杨颎主持,全校近30位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会议参照“减压安心团辅活动”流程,设置了“故事分享”“赋能解困”等环节。通过交流近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身的情绪困扰、有效的减压措施、彼此欣赏的做法等内容,释放工作压力,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加油赋能。
专业培训拓展视野
今年上半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邀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福国教授,来学校面向全校心理咨询师举办连续12次的“积极心理治疗”培训,以跨文化视角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心理咨询师咨询技能。
本次培训以“读书会”形式进行,在陈福国教授的指导下,所有学员参与书目章节的分工导读。培训开始不久,随着学校实行准封闭管理,读书会由线下转为线上。但大家的学习热情并未因疫情受到影响,快速调整了学习方式,每周四下午在腾讯会议室不间断进行线上学习。透过积极心理治疗强调的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两种现实能力,咨询师们以更广阔的跨文化视角来认识来访者与自身,提升专业技能。
咨询督导促进成长
案例督导是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疫情中,虽然学校实行准封闭管理,但心理咨询和案例督导工作并未停下步伐,转为线上形式。3月25日,我校新学期第一场案例督导活动如期举行。全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生等共22人参加活动。
本次督导特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注册系统督导师徐勇,对一例因社交恐惧引发行为问题的案例进行督导。在咨询师报告完个案情况和督导问题后,徐勇就如何具体化来访者的问题结合个案进行了讲解。他认为通过四个“W”(where、when、who、what)和一个“H”(how)的提问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影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环建因素(外在因素);而通过询问当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当时的想法、躯体反应、情绪和行为是什么,来了解影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接着,徐勇就焦虑、恐惧症状的消退和维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本案例回答了咨询师的困惑和疑问。咨询师表示,通过此次督导,让她对个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个案概念化方面更加清晰,对来访者问题的解决思路豁然开朗。
从2019年开始,案例督导活动正式纳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中。督导活动对提升学校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夯实心理育人基础,以及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我校师生员工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心理防疫工作仍在继续,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心理咨询师们唯有不忘自我关照与成长,把握不确定中的确定,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时变换的情境,为战胜疫情而持续努力。
供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