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中国青年报:青春守“沪”|不出校门也能“仰望星空”

2022-03-23225编辑:董真摄影:


今天下午,第二课“天宫课堂”开讲。而就在昨天晚上,在准封闭的学校中,上海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堂“天宫课堂”。学校特意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科学家线上开讲。无法走出校门,同学们依然可以“仰望星空”“漫步宇宙”。


和天文学家一起寻找“地球2.0”

“大家知道吗?其实2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温度比现在都要高,所以古代人会觉得太阳很热,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传说才会诞生。可见,先人的想象和生活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昨晚7点,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准时上线,从中国神话讲起,以天文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对宇宙中生命的探索。

由于技术的限制,人类过去对宇宙生命的认识最终只能通过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来描述,直到1995年,人类第一次在类太阳周围发现了巨行星。到目前为止,人类已探测到4千多个系外行星。“尽管如此,人类最感兴趣的第二个地球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下一步就是努力找到它们,并研究它们上面是否有生命和文明。”

葛健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这件事。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地球2.0”支持下, 100多位科研人员正在联手开展技术攻关,以期在四年后将望远镜送入太空,对银河系中的类地行星开展“普查”。科学家预计,此次大范围搜索将能找到约5000个类地行星、约200个不围绕任何恒星转的“流浪行星”,还有十几个“地球2.0”。

何谓“地球2.0”?葛健教授介绍,天文学家把行星半径为0.8-1.25个地球半径、处于恒星系宜居带的类地行星称为“地球2.0”。 尽管人类迄今仍未发现这样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但科学家们确信“地球2.0”的存在。

在科学家看来,“地球2.0”项目实施后,将会使人类获得最大的类地行星样本库。通过对各类类地行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天文学家还有望揭开类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谜。通过后续研究,甚至有望发现系外生命迹象,将系外行星科学研究跃升到“地球时代”。




不出校门也能大胆想象

疫情中,能有这样精彩的“星空课”上线,让不少同学们感到惊喜。中英国际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梅佳蓉告诉记者,听完讲座“激起了她对系外文明的好奇,也让她感到“日月星辰,宇宙和生命”这些人类的永恒话题离自己不再遥远。

这段时间,作为学生会主席的她一直是一名核酸检测志愿者,平常举办活动也多是组织者、服务者的角色,但这次,作为一名单纯的观众的体验让她很享受,也感受到了学校的用心。“虽身处封闭环境,但这场天文讲座就像一把梯子,让身处寝室的我,足不出校就能看到有些比现实更遥远的东西,是巨行星,是火星车,更是对外部世界的永恒热望。”梅佳蓉说,葛教授关于“大胆想象,努力实现”的寄语,使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更小的自己:“不是现实支撑起每个人心中那片星空,而是星空像梦想一样支撑起了现实。”

很多同学因这场讲座而受到激励。“我对葛教授讲的对于金星的探测计划尤其感兴趣,因为之前看过不少关于火星探测的新闻与电影,但对于金星了解并不多,金星是否适宜生命生存是我之前从没考虑过的,通过这次讲座,可以感受到宇宙各行星的多样与精彩,也让我对天文领域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上理工中英国际学院2018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朱晨目前已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保研录取,将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进行无人机方向的设计。“不得不说,这次讲座让我们的疫情封闭生活多了不少趣味,也启发了我对今后的研究领域有两个更广泛的思考。”

和朱晨同专业的左玉贤觉得,疫情期间,处在准封闭管理的环境中,这样的一次讲座,会让大家静下心来去思考理想目标。他平时就对智能技术,特别是机械智能制造很感兴趣。“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先进的制造技术,例如搭载相关设备的机械结构制造。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也参加了一些创新创业比赛和机器人大赛,在研发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当下机械制造领域尚未攻克的难关。”左玉贤说,作为工科生,希望未来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有朝一日在智能制造方面有所建树,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下依然能种下科学的种子

“疫情防控下,大学生更可以好好利用时间,积极开展科创活动,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构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图谱’。”昨晚的讲座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这样表示,为上理大、中、小学的同学们开设的这一“天宫课堂”,制造同学们与科学家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也是为了点燃同学们“扬帆起航,逐梦九天”的热情,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上理工中英国际学院院长徐琳告诉记者,学院一直有“让科研春风吹进复兴园”的系列讲座,这次特意请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教授来开讲,“确实是有我们的一份心意在。”她说,学生在准封闭管理的状态下已经在学校的“家”里足不出校一周多了,“我觉得虽然行动上有所小小的限制,可我们的思维可以飞向更遥远的地方。让同学们在疫情闭环管理期间找到‘精神食粮’。”

上海天文台一下子“打包”了3位国内深空研究的顶级专家送课上门,接下去还将带领同学们了解“天上的钟和尺”和“深空探测中的精密定轨”。“希望我的报告能更多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凌晨准备完PPT的葛健教授说道。“愿更多同学愿意‘仰望星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则这样表示。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2/03/23/1648015436125587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