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文汇报:大学校园“慢”了下来,志愿者们却在加速奔跑!微光闪耀“疫”路有我 ,他们争做校园守护者

2022-03-22248编辑:董真摄影:


疫情中,进入封闭或准封闭管理的大学校园,仿佛开启了“慢生活”;但校园里有一群人,他们的步伐却按下了加速键——

一声召集令下,志愿者队伍在短短10分钟内就集结完毕;一名普通志愿者,一周时间走了17万步、通话时长超过400分钟;一支覆盖17个院系的“教授天团”为校区20栋楼宇提供物资运送,累计服务时长已超5万小时……

眼下,上海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一起跨越这场疫情“倒春寒”,没有什么能阻挡春天向阳的步伐。在我们身边,每一位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人,闪着点点微光,他们汇聚在一起,便成了可以照亮前方的光束。


一周行走17万步

这就是青春力量


最近一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承霖在校园里走了17万步、通话时长超过400分钟。自从学校闭环管理后,作为一名学生志愿者,他连续参与了7次核酸检测工作,还帮忙物资搬运、为在寝室健康观察的同学送饭、在食堂引导就餐秩序……每次工作结束后,李承霖的身上都会留下一片片汗渍,脸上留下口罩的勒痕,但他认为,这是最美的战“疫”印迹。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和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将继续带领支部党员参与志愿工作、服务群众,当好疫情阻击‘先锋队’。”虽然累得够呛,但李承霖也有甜蜜的收获——“辛苦了”和“谢谢”成为他近日听到的高频词。



这个春天,在沪上高校,身穿红马甲、蓝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已然是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接到核酸检测通知的1小时内,同济大学志愿者报名人数就超过1000人,最快一支队伍从发出招募通知到成队到岗仅15分钟,无数个志愿者召集群火速满员;在上海交通大学,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后10分钟内,500余位志愿者就火速集合完毕,分布在校内核酸检测、餐饮保障等各个岗位,其中不少是教授、“杰青”,助力校园在疫情防控中的正常运转;上海理工大学校团委和研工部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的脚步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地点,为守护校园平安贡献青年力量。



“每个人都多做一点,

就不会那么难了”


在很多高校,一张张定格“一个人的教室”的画面在师生中刷屏:疫情下,教学转到线上,一位位专业课老师依然坚守着三尺讲台,或讲授新知、或在黑板上写下板书……下课之后,老师们没有片刻休息,更是加快了脚步。

在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由“教授天团”组成的物资保障服务分队,让学生感动不已。在悉尼工商学院,一支由青年长江学者、教授、副教授、博士等22人组成的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穿上了白色“战袍”,他们不仅及时把热乎乎的盒饭、新鲜的水果和酒精洗手液等防疫物资送到学生手中,还与楼内学生亲切交谈,鼓励大家保持乐观心态,继续努力学习。3月2日校区“封闭”后,17个院系教师志愿者已全时段覆盖校区20余幢楼宇,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万小时。



同样,在同济大学,一张志愿者教师靠在楼道里歇一歇的监控照片令人破防。在给封闭在宿舍楼的学生送饭、倒完垃圾后,一位教师对旁边的志愿者说:“你先休息,我来站岗,放心。”他们连早饭中饭都没来得及吃,略显佝偻的身躯令人动容。



随着校园进入准封闭管理,上海电机学院辅导员叶尔森·达吾来提汗的一日更加“充实”了:早上六点起床投入“战斗”模式,核查学生“一生一档”情况,处理学生事务、开线上班会,化身网格化管理楼栋负责人,晚上九点还在线上叮嘱每一位学生注意事项,直到凌晨才能暂时停下手头工作。日行两万步是叶尔森的日常。但这样忙碌的一天,也是疫情期间各高校辅导员们的日常写照。

拉紧校园防疫线,等待老师的,不仅是一次次数据统计、爱心连线,还有紧急时刻的突发应对。

“老师,我的脚扭了!”前两天,上海海洋大学一名女生在核酸检测排队入场前不慎扭伤脚踝,行走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学校的老师们立刻上演了一场暖心接力:贾亮老师全程背着她完成核酸检测,然后将女生送到校医务室就诊;由于伤势严重,需要转诊至校外医院,辅导员苏巴提帮助她收拾好随身物品,并为她安排好前往医院就医。诊治过程中导师陈晓武及妻子全程陪同,就医结束后将其送到校外隔离点,并叮嘱她按时服药及后续养伤注意事项。



点点行动,温暖着诸多学子的心。正如一位辅导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当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时,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凌晨3:30食堂的灯就亮了

不仅要让师生吃饱还要吃得好


随着动辄数万人的高校进入“封闭”模式后,吃饭成了一件事。在后勤部门,食堂里的师傅、阿姨们,也都日以继夜地“跑”了起来。

凌晨3:30,当学生还在睡梦中,复旦大学食堂的灯已经亮了。一小时后,满载各类食材的货车经消毒后驶入校园,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开始验收,并对其外包装进行消毒……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背后是食堂师傅们“连轴转”的付出。目前,复旦554名餐饮员工每天要为四校区师生提供超过1000种菜品、堂取盒饭50000多份,还要为无法堂取盒饭的师生送餐。旦苑食堂负责人杜科农从接到准封闭管理期间的餐饮保障任务后,一直“连轴转”,没几天便病倒了,即使在等待就医的几个小时里,他仍在和同事们线上沟通,惦记着回学校接着工作……

“8600,16438,16330……”这一串数字是华东师范大学每一餐动态统计的配餐数量。目前,学校启动网格化精细管理,尽量做到精准统计,减少浪费。在特殊时期,华东师大还通过在线共享表格,尽最大的努力收集学生需求,单独供餐。从3月19日起,学校每日早餐还配送水果,尽力保证学生在闭环管理期间用餐规律、营养均衡,不仅吃饱还要吃好。



自学校开启闭环管理的那一刻起,上海杉达学院后勤部门的赵老师第一时间前往食堂,拉起警戒线限制人流,在田径场拉起一道道隔离线准备当晚的核酸检测排队通道,往返于校门口和后勤保卫处运送多次物资。48094步,见证了他的工作轨迹。“人员不够,我们就自己顶上!”从中午到凌晨3点,因为走了太多路,直到坐下的那一刻他才发现脚踝已经肿成馒头。但第二天,同事们又看到了他的身影,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校园里继续工作。



“在岁月的长河里,学会处变不惊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这两天,有感于正在持续中的战“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燕婷在给学生的“云中锦书”里这样写道。莘莘学子从何处拾获淡定从容的格局和战胜疫情的底气?或许,这份底气就来自身边,来自全体教职工的温情守护。




来源:文汇报 记者:吴金娇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20322/456021.html?timestamp=164791006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