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开新局•育新人】植根上理沃土 上理工科技园在回归初心中实现蜕变

2022-01-061514编辑:董真摄影:王博

“我们年底想办个员工的趣味运动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怎么办?”“你大概有什么要求?等我马上打电话问问杨浦区相关部门有没有合适的资源。”这是一小段稀松平常的工作对话,但是交谈的双方并非是某家公司的工会主席和员工,而是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总经理荆勇和入驻企业。

“只要我们提出企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哪怕是举办这样一场企业文化建设的趣味运动会,都会第一时间找到科技园给予支持。园方总是根据我们的需求急事急办、难事妥办、能办即办,这点让我们很放心、很感动,有一种被家人守护的感觉。”上海毕得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女士谈道。

如果说,被企业日常“点赞”“好评”是上理工科技园“软实力”的体现,那么其“硬实力”的最佳佐证则是从全国115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蝉联202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考评“优秀”,成为上海市属高校科技园中唯一获得“优秀”评价的大学科技园。

可谁也不曾想,上理工科技园在初创时还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园区。从筚路褴褛到高质量蜕变,背后是努力发挥上理综合资源溢出效应、增强科技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功能的“初心”。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什么?

2005年,对接上海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主战略以及杨浦知识创新区规划,发挥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签署首份《关于建设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并同时启动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科技园已经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辐射沪(闵行)、皖(蚌埠)、苏(南通)3地6基地的规模,运营载体达20万平方米,形成了“孵化服务、技术转移、品牌输出、对外投资”四轮驱动的发展主线,以“内审管控标准化、质量体系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三驾马车护航园区健康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科技园的发展历程说来简单,但是实际建设却是道路艰辛。2015年,初来科技园任职总经理的荆勇,面临着如何融入高校、如何团结员工、如何突破现状、如何整合资源、如何产生价值等诸多难题。大学科技园到底是什么?大学科技园何以成为“大学科技园”?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位新上任的掌舵人。于是,管理团队一班人撸起袖子开干的第一件事便是理清头绪,搞清楚“大学科技园是什么”“大学科技园做什么”。大家首先明确一个理念,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不同于其他的科技园和一般的经济园区,它是姓“上理”的,必须依靠 “上理”、围绕“上理”、服务“上理”。于是科技园管理层主动加强与学校各部门及学院的联系沟通,为教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平台、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机会,一步一步走近上理、融入上理,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理人”;同时管理团队还“叩开”了入驻园区企业的大门,逐一走访园区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聆听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并通过高校和政府对科技园资源的支撑,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园区企业真正认可的“自己人”。就这样,“多向奔赴”让科技园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机会不是等来的,是‘找’来的。我们努力敲开高校和企业的大门,融合各方资源,努力成为综合科技服务提供商、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建造者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科技园副总经理程景玉感言道。

“在轨运行”的下一步,就是启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为园区经营发展提供风险管控保障。科技园对原先的制度分类进行了优化,适时进行新增、废止及定期修订,包括园区服务类、公司管理类、综合统计类在内,从2011年的33项增加到如今的83项;同时,《标准服务清单操作》《高级服务清单操作指导手册》《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等全面业务指导流程也逐步落地,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园还开展了标准化认证,获得服务体系ISO9001质量认证,用以规范公司日常运营行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科技园。

此外,在织密管理体系“安全网”的过程中,园区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职业化的团队,为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园鸟瞰图


科技园辐射长三角“3地6基地”格局


大学科技园怎么做?

2006年从上理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生魏杰,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科技园的帮助下,成立了精智实业公司,他开发的项目顺利申请并获得30万元孵化资金,成为上海市首批获得创业基金资助的学生创业企业。一方面享受了科技园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一方面科技园的孵化团队还为公司提供了项目申报、寻找加工基地等综合科技服务,助力精智实现了跨越式成长,获得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同样,在学校及科技园的支持下,杨敏晖的创业路也顺畅了不少。作为上理工2020届毕业生的杨敏晖,在学校科技园有了自己公司的办公场地,半年内免租金,而后期也以几百元每月的价格续租。在杨敏晖看来,租金场地的支持解决了初创时的燃眉之急;而为了让创业公司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科技园还不断完善创业孵化链,在运营指导、技术支持、市场资源、产业链支持等方面提供细致完善的服务,受到创业者们的频繁“点赞”。“对于起步阶段资金、经验不足的毕业生来说,园区提供的细致入微的‘管家式’服务和专业级‘护航’,谁会不爱?”杨敏晖笑谈道。

“我们以企业全生命发展为主线,在‘创业支撑—技术创新—科技金融’三大板块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包含53项精准的服务内容,协助公司进行项目申报、资质申请和荣誉表彰。”谈及为何被称为“管家式”服务,科技园副经理张灵琳介绍道,“此外,我们还面向企业开展‘上门指导’‘培训学习’‘人才推介’‘文体竞赛’‘商务洽谈’等活动,为企业打造多样的文化服务体系。”

据了解,园区每年还会策划组织50余场涵盖创业指导、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工商财税、金融融资等内容的主题培训及活动,“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提升领导能力?”“如何筹划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等多样化的内容,让企业员工足不出户享受“家门口”的专业指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如今在上理科技园,还有像魏杰、杨敏晖这样的创业者在为梦想日以继夜,创新创业群体逐步集聚,他们的创业金点子在园区的帮助下,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发展壮大。这也足以证明,科技园不但是科技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同时是高校师生创业者的科技园也是乐园,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在也是未来。


每月1次的集客空间创新创业路演


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开营仪式


大学科技园往哪走?

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 20 周年先进服务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上海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仅有的4家国家A类科技园之一……这些累累硕果,是科技园交出的十年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在科技园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单打独斗”早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通过共建成果转化孵化器、联合开展行业高层次人才培训、共建技术经理人队伍等,共同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机制体制的创新,共同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协作,更好地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擦出更多的创新火花。

“缠”紧了携手发展的“盟友”,紧接着,科技园又“盯”上了上理工发展医工交叉平台的机遇。2020年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致力于开发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或医疗材料,努力实现进口替代。科技园也为这一平台真正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加速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助力,“2020年组建的专业化服务公司——上海理微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落地科技园,入驻的理微平台公司也获得了‘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的殊荣,我们已经从上理工和医院合作的项目中孵化出一批具有市场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为其提供全产业链孵化链条,注入孵化、培育、技术、资金、产业等全面的资源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器械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难、成功率低的难题,努力助推区域医疗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荆勇介绍道。

谈及未来,还是在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仪式上,上理工校长丁晓东表示:“科技园的成长发展,是高校与政府合作共赢的典范,是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们要‘咬’住长三角发展重要专业和领域,以推进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成员更深入、更务实的合作为抓手,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输出更多科创成果,为引领和助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大会


科技园入口改造设计图



供稿:上理工科技园、新闻中心

文:董真、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