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开新局•育新人】服务“国之大者”,他们在行动

2021-12-291130编辑:周迎摄影: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年,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作为身处“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海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如何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重大课题。

2019年上海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即科改“25条”)指出,要“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一流学科建设”,要“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互通、成果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等等。这其中,不管是学科建设、产教融合,还是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离不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也离不开各学院、各学科的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本期我们就了解一下,各学院如何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奋楫扬帆、勇立潮头。


医工交叉:助推长三角大健康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对接这一规划布局,学校明确提出在医工交叉等领域建设跨学科交叉创新中心,增强学科发展内生动力,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从2019年起,以健康学院、光电学院为项目承接主体,我校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启动医工交叉项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和百姓健康需求,一系列创新成果加速催生和转化。截止目前(不含第四批项目),已有累计197个医工交叉项目立项,其中4个项目注册公司,另有7个项目正进行产业化孵化,参与的教师和研究生已达千人。


我校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启动医工交叉项目


由健康学院作为“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秘书长单位主办的“一带一路”医疗器械

创新与应用大会已成为行业盛会,并受到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以及海外国家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第二批立项的139个项目中就有一部分是新冠疫情应急专项,其中人体红外接近自动关闭紫外消毒灯是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团队“接单”后,仅用三天时间就研制成功的创新产品。而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应急项目“新冠病毒核酸抗体抗原多通道快速检测设备”则耗费了团队三个多月时间,该设备可实现全自动无接触检测,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上理力量。


在庄松林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健康学院宋晓燕团队成功开发

“基于裸眼3D显示的医学教育、培训与临床显示系统”,并亮相工博会高校展区


健康学院崔海坡教授团队则把目光投向大多数外科手术都需要用到的超声刀系统。这一系统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且价格不菲,作为耗材的超声刀头就需要6000元,且同样有在手术中断裂的概率。因此在长海医院医生提出这一需求后,由崔海坡牵头,在2周时间内就迅速组成多学科攻关团队,仅耗时1年就拿出了国产化方案。目前这一项目已落地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进入样机试制阶段。


健康学院崔海坡教授团队超声刀项目落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承载——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冲锋在前”的不仅是光电学院、健康学院。据统计,在已立项的197个项目中,这两个学院合计承担了138项,材化学院位列第三位,承担了43项,其余16个项目则花落能动、机械等“纯工科”学院,以及管理、版艺等多学科学院。环建学院虽然没有出现在项目清单上,但环境工程学科与华山等医院合作的医院建筑环境项目,昭示着环建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大健康产业。

各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不仅让上理工跳出了象牙塔里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围墙,也在产业需求牵引中达成了促进学科交叉、建强优势学科、提升科研实力的目标。


先进制造:以“硬科技”助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浪潮

长三角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高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最主要的抓手之一。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而这些领域正是学校优势学科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理人就肩负起“办好新的大学,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奔向东北、转战西南,奉献于“三大动力”“大小三线”建设,为学校赢得了“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在强国之路的航天、核电、三峡、高铁、商飞等“大国工程”里也都有上理人攻坚克难的身影。

这其中,能动学院张华教授团队研发的医用航天冰箱跟随神八、神九、神十、神十一、神十二成功飞向太空,顺利完成多项空间医学实验任务。在产业化方面,团队承接了来自政府及行业的数百个大型课题,并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今团队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生产基地,使得我国医疗、生物科研等单位低温冰箱采购成本比以前降低约50%。


能动学院张华教授团队研发的医用航天冰箱


先进制造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机床是关乎综合国力提升的“国之重器”。机械学院李郝林教授团队联合秦川集团,仅耗时两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运动加速度达到2G的高端数控机床,在精度与高速技术指标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样是在机械学院,由姚福生院士创建并直接领导的我国业内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是服务长三角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绿色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从2010年起,研究院杜宝江教授团队就参与了ARJ21、C919、AG600“鲲龙”等多个国产大飞机的研发项目,助力中国人梦圆蓝天。


机械学院李郝林教授指导团队实验


在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还有很多上理团队作出了独特贡献。能动学院杨其国教授团队参与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开展紧凑型超临界二氧化碳燃气轮机攻关;材化学院刘平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铁铜合金接触线,让高铁在祖国的大地上加速飞驰,李伟教授团队研发的超硬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健康学院艾连中团队创制的乳酸菌发酵剂高效制备设备,打破国外垄断……


材化学院刘平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铁铜合金接触线生产线


大飞机翱翔蓝天,“和谐号”驰骋大地,“深海钻”逐梦深海……各学院集中优势特色学科力量,攻克众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硬科技”,积极融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热潮。


绿色生态:为长三角低碳前进、高效前行写下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等创新性发展,逐步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为要发布。上理人积极践行绿色誓言,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作为专注于绿色发展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之初就关注到了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协同、生态信用监督、生态保护补偿等问题,她带领团队领衔上海哲社智库研究专项,深入调研示范区的政府、企业,相关研究成果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关注。不仅是教师,“长三角”更是屡屡成为近年来上理学子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的选题,“太浦河生态环境调查”“苏州市吴江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理学子把课题和论文写在了长三角的山水之间。


为有关部门解决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

金瑶梅新书《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近日出版


长三角三省一市不仅山水相连,更是同在一片蓝天下。环建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就包括“大气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研究方向。而作为学校较早成立产业学院的学院,环建学院积极探索与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长三角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提升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固废处理水平。就在今年5月,学院“大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团队参与了沪浙省界联合大气观测,助力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及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工业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环建学院黄远东教授带领“大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团队到上海石化厂区调研


能动学院同样把国家区域战略和行业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指针,着力培养担当强国使命的卓越工程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 “3060双碳”战略,着眼“绿色低碳”凝练学科特色、加大科研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学院科研团队联合安徽兄弟单位承担的“新型节能环保工质关键技术与空调设备产业化”项目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人才方面,学院同样不遗余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早已成为能动学子眼中的品牌赛事,大奖也连年花落学院。而着眼于补齐产业短板,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今年3月,学院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已完成首届招生。近期学院还启动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ASIIN国际认证,这也是我校第一个申请国际认证的本土硕士专业。


能动学子连年斩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大奖


乡村振兴:为长三角人民擘画美好生活蓝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尽管GDP排名前十的城市长三角就占据了4席(2020年数据),但对比京津冀和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化率是最低的,而乡村振兴的可为空间正是上理人勇毅前行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整合各学院科研力量,重点推进与长三角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皖北、苏北、浙西南地方政府、企业的各项技术合作交流,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21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每年成功实现企业科技服务50余次,达成校企科研合作项目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千万。学校党委组织部也连续十年从各学院选派近40名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精准组织校企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各学院也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结对帮扶长三角区域村镇,如能动学院牵手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管理学院牵手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健康学院牵手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版艺学院牵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和相城区太平镇、材化学院牵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马院牵手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他们以党建联盟为纽带,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新模式。


版艺学院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镇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助力当地文旅融合事业发展


材料学院赴张家港市南丰镇开展党建联盟签约仪式暨主题党日活动


马院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委组织部签订“党建引领 校地共融”合作协议


除了引导科研人员扎根长三角,用才智和汗水促进校地人才共通、技术共融,上理师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长三角人民擘画美好生活蓝图。马院牵头的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长三角区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研究”,以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赋能乡村振兴。版艺学院王勇团队、李文嘉团队等师生团队为乡村“量身定制”最佳设计方案,足迹遍布长三角三省一市,对乡村空间文化、产业、生态、宜居进行多维度整合创意设计,为长三角绘就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乡村新画卷。


版艺学院王勇教授团队承担的温州市平阳县凤林村设计项目

获得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优秀项目第一名


潮涌长三角,发展正当时。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各扬所长、各显其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服务大局,积极担当作为,将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新闻中心

文:张炜 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