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第一教育:翻译、科技与人文赋能互促,这场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2021-11-1546编辑:董真摄影:

11月13日,在庆祝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15周年校庆之际,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上海翻译》编辑部和《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翻译、科技与人文高端论坛”在上理举行。

据悉,“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等,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本次论坛旨在对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技、人文领域的沟通与对话,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与人文学科,尤其是翻译领域的赋能互促与创新发展。论坛围绕“对接国家战略——翻译、科技与人文研究的新方向”这一主题,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赋能翻译研究、文化互译助力文明互鉴。全国高校近八百名师生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参加论坛。


线上专家与参会者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介绍了上理科技外语和翻译的悠久历史。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荣誉院长柴明熲和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何刚强分别致辞,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说明了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此次论坛的重大意义。


发布

开幕式


通过主旨发言和会间研讨,与会专家指出,在利用科技变革的技术手段进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大学傅敬民就专门探讨了技术焦虑问题。对于机器翻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认为,机器翻译的智能化已对高校翻译专业的跨学科研究和发展形成倒逼之势,并基于此提出了外语学科翻译专业发展的初步设想。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分别从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视角出发,强调了机器翻译智能化离不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提出语言学研究应顺应时代发展,在语言智能技术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论坛还涉及了脑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等前沿议题。据上海交通大学丁红卫介绍,语言是大脑外化功能的表现,通过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和语言研究,有助于为精神障碍人群的疾病鉴定和干预提供具体的科学指标和措施。此外,本次论坛还聚焦了高校翻译人才培养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和上海理工大学刘芹指出,翻译是决定中国国际传播效果诸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并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面向国际传播的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内涵、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


线下参会专家与老师合影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举办此次论坛,不仅紧贴时代脉搏,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还为促进文理医工跨学科研究以及开创翻译、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献计献策,对于促进新形势下我国翻译研究和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臧莺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7621790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