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公布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的通知》,我校四门课程获评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院葛玉辉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机械工程学院张振东教授的“发动机原理”课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凌教授的“工程热力学”课程、环境与建筑学院张晓东副教授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B”课程。
【相关】
1.葛玉辉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葛玉辉教授领衔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围绕本校“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牵引学生在“智造型、双创型、国际化”的课程定位中探讨人力资源问题。将党史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全过程,让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全过程中做到以教为引导,改革教学方法、培养红色传承人才,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多角度挖掘、全方位融入指导课程教学;以学为落脚,提升国际化视野,突出行业需求与产教研融合、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育人并重、双创培养与国际化同步提升的教学理念;挖掘党史育人元素,强化以史铸魂,将“选、育、留、用”等教学内容嵌入党史育人元素,将党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强化新时代人才的政治标准和社会责任担当。
2.张振东教授的“发动机原理”课程
“发动机原理”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先后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课程,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2021年以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挖掘课程教学思政育人元素,将我国发动机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与党的发展阶段和使命担当建立映射关系,有机植入红色基因;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劳模风采馆、院士风彩馆,让学生在“领跑时代感动中国”“艰苦创业建设新家园”“敢为人先开创新伟业”“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的典型事迹中,重温百年党建和新中国发展历程,感悟初心使命,增强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使红色薪火世代相传。
3.李凌教授的“工程热力学”课程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面向能源动力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研究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规律。在知识技能层面,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指导;在价值育人层面,引导学生了解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同时也要意识到能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理解高效的能源利用对促进社会经济与能源及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党史学习与课程知识学习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善于运用案例和故事阐释道理,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将党史学习和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达到学思践悟的效果。同时,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张晓东副教授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B”课程
自1997年学校设立环境工程专业以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直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历经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2011)、上海市课程思政试点课程(2017,结题优秀)、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17,结题优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课程(2019)、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020)等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质量和效果持续提升。课程突破教学边界,启动在线课程建设,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紧紧抓住“理论课”为阵地,“理论实践”协同联动,坚持课程与时俱进,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及学科前沿研究融入课程教学,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学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斗志、明确实现“碳中和”奋进的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环保人”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学生智慧、砥砺学生品格,进一步对接行业需求,让学生面对“区域性复杂大气污染问题”时能够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且取得一定成效。2019年,学校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建设7个领航学院、24个领航团队、179个领航课程;1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示范课程引领作用,把党史教育融入育人实践,深入推进党史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本科生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