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届沪江通识教育论坛在沪江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语言文字在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中的路径、方法与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志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逢彬,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黄锦章、汪如东作为特邀与会专家做主题学术发言,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寄明主持学术讨论并做主题学术发言,沪江学院青年教师潘薇薇博士、刘永博士、张榕坤博士做主题学术报告。副校长张华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沪江学院常务副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陈红主持论坛,沪江学院特聘院长顾云深、教务处副处长章国庆、沪江学院副院长梁昱以及沪江学院相关教师近30人与会。
张华在欢迎辞中表示,我校非常重视本科生通识教育,多年来在通识教育领域进行持续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他表示期待与会专家在未来理工科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怎么走等议题上建言建议,助推我校建立一个富有理工科大学特色、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体系。
专家发言阶段,刘志基教授从古文字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合理安排古文字的通识教学、通识教学备课中的古文字材料获取途径等做了题为“古文字与大学通识教育”的主题发言。杨逢彬教授在“《论语》中常常误读的一些句子——以尽人皆知的为例”中对“学而时习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论语》中耳熟能详的句子做了校正解读,他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达诂,充分发挥经典文本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黄锦章教授在“我对通识课程的若干思考——课程设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发言中提出,通识教育要注重科学的系统性和打破学科区隔、注重学科交叉的问题;在设计通识课程时,要秉承跨学科思维,根据当前科学发展新趋势,形成具有前沿性和兼容性的新课程。汪如东教授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发言中指出,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会呈现出逆商差、人际交往能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等问题,理工科大学的语言类通识教育可以培养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在表达严谨性与语体得体性方面进行培训。殷寄明教授在“咬文嚼字,引领学生走进古代文化胜境”的发言中总结了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及学校发展特色对课程进行适用性改造的经验,重点在引领学生探索文字系统背后的文化系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科研能力。
潘薇薇、刘永、张榕坤分别作了题为“汉字文化导论课程在理工科大学生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中的路径与作用”“文字训诂对《诗经》主旨阐释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的文字英译尤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道德经》《庄子》《坛经》英译为例”的学术报告,尝试将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理论建设、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进行理论升华。
顾云深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经过四年的努力,沪江学院已经在通识教育实践中取得丰富经验和成果,是时候构建一套适用于理工科大学的通识教育理论,使沪江的通识教育不仅有丰富实践还有理论创新,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沪江通识教育论坛”的举行,不仅展示了上海理工大学通识教育品牌建设阶段性成果,更是对我校进一步探索有特色、有影响、有示范作用的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切实将通识教育育人功能发挥最大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供稿:沪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