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解放日报:莜面之乡燕麦香 千年梯田红米熟

2020-11-04507编辑:董真摄影: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素有“中国莜面之乡”美称,还被公认为世界裸燕麦的诞生地。一位上海教授带去精深加工技术,帮助当地特产的燕麦提升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一系列智力扶贫故事最近亮相上海教育电视台首轮播出的《周末开大课》第四季节目,现身镜头前的“阿拉教授”让莜面之乡的燕麦香了,也让千年梯田的红米熟了……

推进燕麦产业链良性循环

武川,地处海拔和地形的突变地带,黑黄交错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使之成为世界上种植条件最好的燕麦生产基地。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当地人少不了莜面,也就是“裸燕麦面”。武川人说,离家再久,只要尝到一口莜面,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过去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量营养成分被破坏,燕麦产品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作为国内食品精细加工领域的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管骁研究燕麦已有20年。他带领的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燕麦大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和开发,并深入燕麦功能性配料的探究与应用,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

早前,管骁第一次去燕麦之地武川,“没有路,没有现代化设备,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管骁团队踏遍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到2012年,上理工技术和装备在武川县实施产业化,以技术升级促进生产消费,整体推进燕麦产业链良性循环,让燕麦从田间走向餐桌,从本土走向世界。

燕麦胚芽米、燕麦黑醋、燕麦胚芽乳、燕麦高纤面、燕麦膳食纤维粉、燕麦全谷物饼干……这几款谷物制品都由燕麦加工而成。从双涡流碾压技术等技术研发及装备创制,到燕麦重要活性组分的功能挖掘与开发,管骁团队精细加工、保留营养、改进弊端,同时走通“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科技扶贫之路。

让红米销量打破电商纪录

在海拔1400米到1800米,传承千年、漫山遍野的哈尼梯田翻起稻浪。云南省元阳县位于哀牢山脉南段,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梯田之上。

当地村民老马告诉记者:“我以前种白米,8年前开始种红米。这两年县里也帮忙改良了品种。”又是一年丰收季,老马在收割时留下最长、最好、最饱满的红米稻穗来播种,希望来年收成更好。

作为《周末开大课》的课代表之一,“绿叶台”主持人梦然从元阳带回只生长在红土高原的红米。他介绍,从梯田红米几乎弃种,到亩产达400多公斤,云南元阳原生态农业发展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推动者与助力人,其中就有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扶贫力量。比如曹东勃教授受教育部和学校委派,到元阳县挂职副县长一职。

曹东勃对红米如数家珍,红米稻种千年来从未退化,富含氨基酸,是百分百的绿色粮食。不过,“红米每亩产量少,一年只收一季,收成不好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前很多青壮年抛弃梯田,选择外出打工,县里只留得下老人与小孩。“元阳县45万人口,贫困人口占16万。”

有人说,元阳只要做好这一粒红米,就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自2013年起,上财多位老师前往元阳扶贫。而元阳县获得上海、全国多方支援后,通过改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红米种植,万亩梯田重新焕发生机。

上财扶贫老师们助力元阳成立合作社、电商协会,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产地与销地市场的信息进行链接,并联合电商服务平台,让可以“吃”的世界遗产进入千家万户。如今梯田红米创造了2小时爆单、7.45万斤产销、2.8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纪录。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20-11-04/getArticle.htm?id=30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