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回望“十三五”】抒写建强一流学科的奋进之笔

2020-10-302476编辑:王博摄影: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从“十二五”末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8个,增加60%;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从“十二五”末的22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增加23%;硕士专业学位门类从“十二五”末的8个增加到目前的18个,增加125%。这一连串变化的数字之后,不仅显示了五年来学校优化学科布局、增强学科实力的实际成效,更是学校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和重大产业发展的实力彰显。


以“3151”路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作为以普适性、长线性工科为主的理工大学,如何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明晰定位、找准方向,从而集聚优势资源、实现特色发展?学校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优势特色、注重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战略。“十二五”末,学校重点建设的六大学科进入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行列,明晰了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优化了各学科支撑高峰高原学科发展的良性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抓住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形成了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5大一流学科的布局(即“3151”路径)。从“学科群”到“高峰高原学科”再到“一流学科”,变化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学校落实学科发展战略,久久为功凝练特色、聚焦方向的恒心和作为。

“3151”路径


一方面是学科优势特色的聚焦、聚焦再聚焦,凝练、凝练再凝练,另一方面是积极构建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传统学科协调发展的生态圈,同时通过对标国际水准的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沪江博士后”等引人育才举措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推动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使得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稳步上升、学科特色与优势逐步彰显。根据2018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参评的21个一级学科全部榜上有名,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3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跻身全国B+学科行列,3个一级博士学科列为B类学科,系统科学排名进入前3。学校的国际学术水平影响力也不断攀升。工程学科自2015年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1%行列后,材料学科、化学学科也分别于2018年、2019年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工程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以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作为使命担当

今年5月13日,市委书记李强来校视察时勉励学校要聚焦优势领域,做强特色学科,强化协同创新,更好支撑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发展。支撑产业,首先要练好内功。学校通过创新学位点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学位点等举措,不断强化学科优势、凝练学科特色,进一步形成学科协同效应,增强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

市委书记李强来校视察


“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学位点共享共建管理机制,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优化学位点布局,进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营养与食品安全”就是学校通过学位点共享共建自设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经过6年建设,2018年成功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加上“系统科学”,学校一级博士点增至8个,标志着学校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的实力大幅增强;一级硕士点增至27个,专业学位类别增至18个,基本形成了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多层次结构体系。为突破学位点发展限制,2015年起学校深入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需求导向、特色发展、质量优先”原则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布局结构。学校对接国家及上海发展需求,瞄准一流大学建设增设相关学位点,如“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通过学位点自主调整,学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11个学院全覆盖,学位点布局更加合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

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交叉创新,为学校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夯实了基础。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学校整合各学科优势力量,积极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产业需求,组建跨学科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其中在医疗装备领域,医工交叉创新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集聚了源于临床需求的创新创意、工科多学科的技术支持等创新要素,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科技策源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8月,在前期与医学院、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的基础上,学校申报了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医疗装备),并以此为契机筹备成立长三角医工交叉创新联盟,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科创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

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启动仪式


学科水平、科技核心竞争力、服务产业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这在国内外几个重要的大学排行版上都得到了充分验证。


我校在三大高校排行榜中大陆高校排名情况


2016年,学校首次跻身中国大学综合实力百强榜,位列中国大学排行榜第91位;2017年,学校首次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2019年首次上榜QS亚洲大学排行榜,并列2020亚洲大学排行榜内地高校第91位。


供稿:新闻中心

文: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