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第一教育:上理外语学院学子组成“茶路”实践队 走进金山沪枫茶园学习调研

2020-07-31348编辑:董真摄影:

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下坊村,坐落着一座沪枫茶园,满园的绿色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茶园主人浓浓的“匠人精神”和人文情怀。在7月的酷暑中,沪枫茶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团委、学生会“茶路”暑期实践队。尽管烈日当头,但师生们前来学习调研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在茶园负责人的带领下,大家积极了解茶文化知识,并尝试着亲自采茶、制茶、泡茶,来挖掘背后的文化资源,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




刚走进沪枫茶园,师生们就受到了沪枫茶园老板娘蔡颖丽的热情接待。这是一位笑容能融化人心的制茶人,她的风采奕奕和满腔热情让人很难将她与60岁的年龄相联系,茶叶的保健作用让这位爱茶人充满着活力。蔡颖丽在向师生们介绍茶园创建初期的经历时表示,上海实际上并没有传统茶叶的种植条件,当时,很多人都质疑他们的决定。但她一句“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片属于上海的茶园”的质疑,让沪枫茶园的创立成为了可能。



怀揣着对茶叶的热爱和做出优质沪茶的决心,2008年,蔡颖丽与丈夫张杰开启了培育沪茶之路。他们不辞辛苦地从浙江临安运来4.9万吨土壤和80万株茶树苗,涵盖北斗、雀舌、白鸡冠、水仙、肉桂、水金龟等16个品种。从育苗室到406亩茶树林,历经10年,他们最终培育出的风味独特的“得泉红茶”,获得了上海市茶叶行会“行业推荐特色茶”的称号,也孕育出了沪上首座沪枫茶园。




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蔡颖丽和张杰已在茶行业奋斗三十多年。尽管创业艰难,但每每谈到茶园时,她的眼中就会充满希冀和光亮。她说,她和丈夫一辈子都在和茶叶打交道,前半生投入制茶行业进行学习,后半生把这方茶园当成自己孕育的孩子,这些都让她义无反顾地为之付出所有心血。“得泉红茶”更是蕴含了他们多年的制茶经验、创新的红茶制茶思路和对推广中国茶的美好愿望。夫妻俩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的匠人精神令师生们为之动容。



顶着中午的炙热骄阳,上理外语学院的师生们一同去茶园采茶。跟着专业人员学习,师生们了解到,何为全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以及提手采、掐采、双手采等三种采摘方法。随后,师生们亲自体验了炒青绿茶的制作过程,并深深感受到了茶农劳作的艰辛。上理外语学院团委书记王木子老师还为师生们泡了亲手制作的绿茶以及富有茶园特色的“得泉红茶”,大家一起感受这股来自沪枫茶园的夏茶滋味。



采茶、制茶、品茶之后,师生们还在茶园老板张杰的带领下,参观了沪枫茶园工厂,师生们走进各个车间,了解了各式机器以及各个环节,张杰还向师生们展示和介绍了加工绿茶、红茶的注意事项。对环境卫生的严格要求和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让师生们意识到,“匠人精神”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品质。许培同学表示:“热情好客的茶园老板对茶的满腔热情深深感动着我,这片茶园令我永远难忘。”杜晨欣同学说:“从烈日下采摘嫩芽,将其在高温下手工翻炒制作,再通过优雅的茶艺,冲泡茶叶,细细品味茶中沉淀的韵味,让我对茶农的辛勤劳作、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张雨晗同学坦言:“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茶种植条件,但老板靠着自己的热爱坚持种茶三十多年,最终种出了拥有独特风味的得泉红茶,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都要不放弃、不灰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劲,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人生体验。”




据了解,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茶路”实践队的师生们,正是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调研,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深入挖掘上海的茶文化资源,并致力于打造中、英、日、德语版本的“上海市茶路指南”,让更多人知茶、懂茶,向世界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臧莺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3368433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