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密集发力支持抗疫

时间:2022-04-15浏览:647编辑:张新妍摄影:    通讯员:设置

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的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轮疫情以来密集发力,全力保障上海抗疫。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中心成员单位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成员单位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伯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精心组织策划,并于 4 月 1 日在松江区政府支持下,第一时间成立紧急支援小组,携 8 台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前往一线支援。设备可以在 25 分钟内对 96 个 10 混 1 采集管进行全自动开盖、吸取样 本至核酸提取试剂盒中、闭盖,也可代替人工进行点样、PCR 体系构建等工作。单台设备每天可自动处理达 5000 管(最高可实现 50000 人份)的核酸采集样本。

4月3日晚上,值守在学校的中心主任张大伟教授,组织中心成员单位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旭军、复旦大学隋国栋教授等中心骨干力量,与光电学院戴博教授、郑璐璐副教授等,召开了线上2022年度中心例会,研讨完善环境生物气溶胶自动采检一体化技术,推进相关设备的整机化及产品化进程,研讨水中微生物实时检测技术和仪器开发方案。

4月7日晚上,张大伟教授与中科院微系统所赵建龙团队,研讨庄松林院士提议研究的“片上便携式新冠病毒检测技术”,形成了小型便携化病毒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发方案。

4月10日,成员单位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辆形似大巴车的“红铠甲”移动检测车,有序开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保障其核酸检测需求。“红铠甲”单车日检测量可达1万管,3辆“红铠甲”进驻首日不到18小时便完成了近1.5万管样本的检测,有效助力了新国博方舱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全流程自动化使其单车日检测通量最高可达1万管。使用2台高通量AutraMate样本分杯系统来完成样本的原管分装环节,然后在核酸提取环节匹配4台Autra9600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最后的检测环节则是放置了10台96通道PCR仪器,真正实现日检1万管能力。

4月14日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中心庄松林院士带领中心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开展环境(空气)中新冠病毒的检测和分析工作”的研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袁志明院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曦所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中心陈瑜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隋国栋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俊斌董事长、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肖廷良副总经理、上海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袁旭军董事长、中心主任张大伟教授参会,与会人员分别从自己角度阐述了气溶胶新冠病毒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基础,大家一致认为在方舱医院和社区开展环境(空气)中新冠病毒的检测,厘清感染者病毒在楼栋中传播的途径,从而为制定相关楼宇特定的阻断病毒传播措施提供依据非常重要。

此外,张大伟教授、戴博教授、张雷洪教授、郑璐璐副教授、李振庆副教授等,正积极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沟通,推进WS/T 774—2021的现场检测资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的申请;与古巴生物医药集团、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联合进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CIGB-500防治COVID-19心脏和肺脏的急、慢性并发症研究”,为新冠疫情患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帮助;与临港集团金土环保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研发“空气新冠病毒检测消杀一体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校将继续以习近平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国家和上海的抗疫贡献一份力量,体现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卓越科技水准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中心召开环境(空气)中新冠病毒的检测和分析研讨会


供稿:光电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