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在上理工启动 尝试全面推进“国产替代进口”

时间:2020-11-17浏览:245编辑:董真摄影:    通讯员:设置

  在上海市经信委的指导下和相关委办局的共同支持下,上理工协同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影公司等共7家合作伙伴共同申报组建了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并发起组建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11月14日,在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以及相关委办局等领导的见证下,“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授牌成立,希望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交出科技创新“新答卷”。

  新成立的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将采用“公司+双联盟”的模式,以上海理微医疗科技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实际运营,依托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和应用联盟,全面统筹医疗装备设计、研发、测试、认证、量产全流程。中心将从医疗需求出发,瞄准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前沿,实现模式创新,攻克行业共性难题,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并在服务医疗装备行业的过程中培养高端医疗装备复合人才。

“恰逢其时”的舰队式出击

  “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此时成立‘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上理工党委书记吴坚勇谈道。

  上理工校长丁晓东介绍说,近年来,美国把很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很多医疗器械领域的企业未雨绸缪,积极与上理工开展创新合作,需求量不断攀升。上海理工大学有医工交叉的传统,早在百多年前的德文医工学堂时期就在沪上开启了医工合作的探索。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以后,不断形成了大量医疗器械领域技术的积累。2019年9月,上理工和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为了补全市场化的“短板”,两校又协同中科院微系统所和新微集团,共同组建了上海理微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都为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包括一个体系和九大平台,医疗器械的创新体系中包括了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前沿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第三方医疗器械检验和认证服务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公共实验和验证平台、医疗器械科学监管服务平台、临床试验研究平台、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平台、金融(基金)服务平台等九大平台,希望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要素链和人才链的“六链融合”。

  丁晓东表示,医疗器械产业是“日不落”产业。我们希望基于创新中心先期完成一系列进口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替代工作,今后再去攻克一批国际上还没有实现的原创型医疗器械产品。

“接单”到“组队”一路顺畅

  丁晓东透露,目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拿 “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和应用联盟来说,目前已经有10多家企业参与进来,还有30多家企业迫切希望参与。

  积极响应的原因是高效率的实践。丁晓东告诉记者,医疗器械企业只要遇到难以攻克的技术,或者未来希望储备高端的技术,都可以通过两个联盟发起会议,上海理工大学会分门别类地安排技术力量或者联合其他高校共同进行攻关。目前已经开展了若干场会议,已经推动了159项医工项目的合作攻关。

  超声刀系统的国产化工作就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很多外科手术都需要用到超声刀系统,目前国内主要依赖进口,主机售价50万元左右,作为一次性使用耗材的超声刀头则需要6000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直接增加了手术的成本。此外,即使是进口产品的超声刀头,也有2%左右的概率会在手术中出现断裂,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长海医院医生提出了这一问题需求后,上理工快速“接单”。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副院长崔海坡是“超声刀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他介绍说,仅仅在2周时间内,学校就组建了由医疗器械学院、机械学院和材料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多学科攻关团队,仅耗时1年就拿出了国产化方案。

  据介绍,在一年的实践后,159项医工项目中已有7项经专家论证已具备产业化价值,其中有3项已注册公司;其中,“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致病病毒全自动检测系统”被列为中国工程院疫情专项项目;手术缝合针、高频电刀等成套装备,都在临床试用得到好评;此外,还遴选450名医工交叉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解决的是产业化痛点问题

  由于解决了产业化的痛点问题,对于创新中心的成立,科研界和产业界表示出了一致的欢迎。

  奥盛集团上海普实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瑞非常兴奋,他告诉记者,检测问题一直很困扰企业,比如心血管植入耗材检测,目前上海这方面的资源相对稀缺,我们要经常到外地去进行相关工作,这个创新中心的成立,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提升产品落地进度等,另外临床的对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原来找临床资源非常困难,现在可以实现流程简化。

  对于超声刀系统的未来产业化过程,崔海坡充满信心。他说过去路径被堵,实验室老师做完研发就到了头,有了这个平台以后,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就变得简单易行。普通科研教师没有能力和实力去完成临床实验,现在有了机会。另外投资费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过去像超声刀这样高端的医疗产品,投资至少需要上千万,科研工作者根本不敢去想,现在我们可以全力去实现,因为有资本支撑。


  

来源:上海科技报   记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3291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