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平台:赵来军:构建洪涝灾害应急治理体系的三个原则

时间:2020-09-19浏览:834编辑:摄影:    通讯员:设置


6月以来,全国平均降雨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长江、淮河、鄱阳湖、太湖、巢湖等流域均发生严重汛情。虽然7、8月是我国大范围强降水集中暴发期,但由于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剧烈影响,事实上我国主汛期会一直持续到9月底。

今年汛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因此,面对洪涝灾害频发,亟待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补短板、强弱项,运用系统思维和安全韧性理念,构建洪涝灾害立体化应急治理体系,推动我国洪涝灾害治理体系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于系统思维原则

洪涝灾害成因复杂,包括短时集中暴雨、上游泄洪、防汛工程韧性不足、城市排水系统不畅等,可能由单一因素或多因素叠加所致。因此需要在系统思维下,统筹流域与区域、上中下游、干支流、来水储水与排水、常态与非常态等关联耦合因素,构建洪涝灾害应急治理体系。

短时集中暴雨或上游泄洪产生瞬间流量往往超过该区域雨量承受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瞬时冲击,或增加雨水外排能力,或迟滞瞬间流量、错峰、削峰。其中增加雨水外排能力有两个渠道,一是从流域的角度,系统规划河流、湖泊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河道修浚、水利工程建设,避免出现某个河段(湖泊)上游来水速度快而下游排水速度慢形成顶托,造成中游河段(湖泊)水位暴涨,导致该区域城市排水系统功能大幅降低,进而形成内涝。二是提高区域自身雨水储存和外排能力。地面上的水库、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在汛期前不但严禁超库容储水,还要提前留出必要的库容做好应对极端雨量的准备,并且要从流域的角度进行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

除增加地面自身储水能力外,通过地下管网及时外排瞬时雨量非常重要。我国很多城市多重视地面高楼大厦的建设,但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却偏低,一年一遇、两年一遇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往往无法满足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城市排水需求,常常造成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因此急需提高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通过科学调度水库群系统能有效发挥其在流域或区域层面的错峰、削峰、滞洪作用,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发挥蓄滞水作用,可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峰值。

基于安全韧性原则

安全韧性是当前公共安全科学的前沿理念,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全流程,强调区域和城市系统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多年来我国不断遭受洪涝灾害,充分暴露出我国流域、区域、城市系统的洪涝灾害应急治理体系安全韧性不足问题,欠缺抵御重大洪涝灾害的能力,导致决堤、决口、内涝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洪涝灾害应急治理体系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高度重视把安全韧性的管理理念、方法运用到洪涝灾害应急治理体系构建和管理实践中。仅建设海绵城市往往难以抵挡暴雨形成洪涝灾害,应该把海绵城市建设和韧性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提升流域、区域和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安全韧性。

例如通过流域、区域水库群的科学调度,提高流域、区域抵抗重大洪涝灾害的韧性;提高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标准和抗洪工程韧性;根据历史数据,科学设计有充分冗余的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森林、绿地、滩涂、屋顶和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地面排水系统等多渠道涵养雨水、收集雨水、蓄滞雨水,共同减少地表径流峰值,减缓对城市排涝行洪压力的冲击。

基于“空中-地面-地下”立体化原则

综合采用卫星遥感、导航定位、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暴雨和洪水滚动监测预报预警,提高对水利工程、河湖监控能力和智慧调度水平,及时应对不确定性扰动,为洪涝灾害形成之前、应对之中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结合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推广绿色屋顶、空中花园、垂直绿化,让雨水在屋顶、花园土壤、绿化中散流、滞蓄,降低雨水流到排水管网系统的速度和流量,与地面调蓄系统形成错峰效果。

践行“两山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蓄水容量、滞水能力,缓解城市排涝行洪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河道河堤退后、修建复式堤岸建设工程,增大河道行洪断面,提高排洪能力。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湿塘、景观水体、植草沟、渗渠、渗井等作为临时雨水调蓄空间,减少暴雨径流量。城市路面及两边的积水廊道应加大透水铺装占地比例,下雨时可吸水、渗水、蓄水、净水,不但能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还能增强城市防涝抗洪能力。结合城市绿道系统构建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迁移系统,包括具有削峰作用的生物渗透池、渗透井及可有效错峰的植物过滤带、干池等。

在地下浅层,要不断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增强排水能力。在城市郊区择地修建地下深层雨水调蓄隧道系统,不但能够分流城市洪水至附近的江河湖海,实现防治内涝目标,而且可充分储存汛期雨水用来调剂旱季城市用水,实现雨水资源化。


来源:上海高校智库 作者:作者: 赵来军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012316533847820354&source=share&reedit_timestamp=1600424869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8012316533847820354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