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我们教室里就能参观上海的国歌展示馆,原来天天唱的国歌背后有那么多故事!”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五年级的杨甜、何曼丽摸着手里的国歌展示馆纪念图册,发出这样的感叹……7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在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展开。通过网络“云课堂”,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师生们以引导探访的方式,让远在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的232名小学生通过互联网,“云游”上海国歌展示馆,一起穿越时空,聆听中国的最美旋律。
一段旋律中的“爱国之心”
伴随着国歌展示馆金牌讲解员朱彦霏老师的生动解说,摄像机镜头引导杨甜同学“走”进了国歌展示馆,她开始不自觉地哼唱起最熟悉不过的《义勇军进行曲》,走进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斗精神。记者了解到,朱彦霏曾在场馆内做过无数次讲解,但此次却是第一次以云端的方式,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学生们“见面”交流。她表示:“能让远在江西的孩子参观我们的国歌馆,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脸庞,我真的非常开心。”当国歌声响起,最朴素的爱国之情在沪赣两地的师生心中流淌,激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

直播结束后,育才小学“趁热打铁”,把活动的鲜活资源和素材带到了德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上,带领学生们把“云游”的收获说出来、唱出来、画出来,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效果。上理中英国际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金晶表示,筹划本次活动,是支部践行“四史”学习的切实举措之一,在帮助和教育小学生的同时,对大学生也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课和实践课

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杨甜(左)和何曼丽(右)
一拍即合下的“非常之举”
临近暑假,上理中英国际学院“心希望”支教队队长姚鑫怡原本应该在策划和准备赴江西鄱阳的暑期支教之路,因为这是她所在的“心希望”支教队每年假期的保留节目。但因疫情影响,今年赴当地支教无法成行。在上理中英国际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心希望”支教队指导老师金晶的提议下,一个大胆的想法迸发出来。
在向学院以及学校党委宣传部汇报初步的想法后,这个计划迅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杨浦区文明办的牵线搭桥下,校馆合作一拍即合,大家迅速行动了起来,致力于把最鲜活的育人资源通过云端,分享给远方的小朋友。
为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姚鑫怡带领团队成员与场馆工作人员反复打磨讲稿,研究拍摄角度,精心设计交流互动环节。她表示:“和实地支教相比,其实云端支教的筹备过程更繁琐,要考虑很多直播、录播细节等各个环节,这对我们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但又是非常新鲜且获益匪浅的一次尝试,我们不但让小学生们‘隔空’参观了国歌展示馆,也让我们自己收获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机会。”

“云课堂”工作人员合照:姚鑫怡(左三)、朱彦霏(左五)、金晶(右四)
育才小学校长占选和高度赞赏了此次活动,他告诉记者,育才小学早在2018年就与上理中英国际学院合作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暑假,都会有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前来支教,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心灵上的抚慰,亦或是眼界上的开拓,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在占选和看来,这次“云课堂”是该校响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一次探索,接下来双方还会通过“云课堂”开展“画出心中的国歌馆”“合唱国歌”等一系列素质教育活动。

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国歌展示馆
一如既往里的“公益之旅”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金晶表示,“心希望”支教队是一支来自于上理中英国际学院的公益支教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每年暑假都会前往山区开展支教活动。在这8年间,支教队先后走访了4个地区,累计帮助超过450名山区孩子和100个困难家庭,赞助了40余位特别贫困的学生。此次云端课堂只是支教队“云游博物馆”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后续还会将大学生的“四史”教育与小学生的支教之旅紧密结合,通过“云游”国歌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进一步探索线上支教的新模式。

支教队员与育才小学在线互动:胡皓扬(左)、黄婷(中)、姚鑫怡(右)
上理中英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妍表示,此次“云课堂”不仅能让上理学子在实践中学习“四史”,更能带领山区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将这种爱国情怀传播出去,把爱国、助人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想信念的理性升华,从自在到自为,很好地诠释了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江西省鄱阳县育才小学小学生集体起立唱国歌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臧莺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2715970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