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突破三维矢量全息新技术,校企医监研深度合作的医疗器械创新产业生态闭环开始形成,国际首例以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结合的医疗病例成功完成,覆盖全国的第33个技术转移工作站落户江苏盐城滨海,来自同一个课题组的7名硕士研究生接连发表高水平论文……
疫情之下,上理工为何依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答案就在于学校党员师生干部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学校将“四史”学习教育与校史、学科发展史、行业发展史相契合,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创新基因、解码工程教育基因,激励干部师生更好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制造强国”伟业。

学校举行“‘四史’薪火相传,青年使命在肩”阅读马拉松
四史+校史,传承爱国强国的红色基因
学史知古鉴今,牢记初心使命。学校两支办学文脉相继走出了刘湛恩、李公仆等15位革命英烈,以及雷洁琼、倪征燠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和杰出人才。在百年校史学习中传承爱强国红色基因,新时代上理人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为此,学校在“四史”学习教育中专门设置“三大电气”情景党课,邀请在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工作的校友讲述服务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故事,共同弘扬“工业报国”之志;推出“赤诚印寸心 浩荡天地间”等多个线上校史展览,带领师生重温红色记忆,感悟家国情怀;展对300多位77、78级校友口述校史访谈,深入挖掘师生服务改革开放的精彩故事;邀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庄松林院士等劳模代表与青年师生座谈,分享求学成长故事,激励大家潜心立德树人、勇攀科研高峰;发扬工程德育特色,开设“四史”学习教育相关专题“三进”学习坊,建设《科学与工程伦理》课程,让“四史”学习融入课堂主渠道。“四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校共开展各级各类学习活动近百场,师生们的足迹遍布上海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等红色场馆。通过忆校史来学“四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推动广大师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实际行动。

庄松林院士与青年师生座谈
四史+学科发展史,激活交叉融合的创新基因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从1960年设置动力机械工程系,历经一甲子,老牌优势学科开枝散叶,学校逐渐形成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交叉融合的创新基因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快速发展的制胜密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时期,学校紧紧抓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要机遇,加快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学校将“四史”学习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要求各学院主动总结回顾学科发展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动力,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通过“四史”、学科史学习,进一步激活创新基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度,提升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度,更好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四史+行业发展史,解码制造强国的工程教育基因
学校拥有百年工程教育历史优秀传统,长期服务引领支撑制造行业发展,是曾经的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学校主校区身处具有百年工业文明历史的杨浦,区校长期融合发展、同频共振。在“四史”教育当中,学校注重解码服务制造强国的工程教育基因,引导师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彰显大学使命。学校瞄准重大科技前沿,着力攻关“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团队抓紧布局推动光子芯片开发、全光学习等从0到1的原始创新;积极响应科技战疫号召,以庄松林院士为代表的多个教授团队在检测技术、医废处置、新冠病毒抑制剂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深入学习“四史”、行业史,上理工不断激活科技报国的工程基因,进一步彰显姓“工程”这一办学特质,激励师生始终与国家同命运、共发展。
来源:上海学习平台







